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即时 > 正文

绩溪:小扫把扎出幸福生活

时间:2022-03-28 10:40:41    来源:中安在线    

“扎扫帚是个细活,先要把晾干的扫帚条分扎成一个个小把子,用5小把就能扎成一把扫帚,我和老伴农闲时就在家扎扫帚,一天能扎20多把。”绩溪县瀛洲镇巧川村的汪东法高兴地和我们介绍着。3月17日,我们来到他家,只见汪东法夫妇正坐在院子里忙着扎扫把。老伴负责把扫把草分拣、整理,捆成小把,汪东法则负责捆扎。他先把用水浸泡过的红藤从中间分开,将5小把捆好的扫把草依次扎到削光滑的竹竿上,再用镰刀背把小竹棍敲进扫把草捆的交界处固定,最后用剪刀修剪出扇形。这样,一把牢固、实用又美观的扫把便做好了。

汪东法今如今68岁了,做扫把也已经有40多年,起先是他爷爷手上开始做扫把的,然后教给了他爸爸,现在又传到了他手上。汪东法告诉我们,刚开始学习扎扫把的时候,手经常被割破,扫把也总是扎的不美观不牢固,但他也没想过放弃,一遍又一遍的拆开、捆扎,直到做扎实好看为止。

现在汪东法扎扫把的技艺是越来越好,不止周边的农户购买,一些外乡人也过来购买。凭借着扎扫把这门手艺,家里收入提高了不少,两个孩子也长大成人。如今,汪东法每年还会租一亩多地来种植扫把草,农忙之时就忙农活,农闲之余就来扎扫把,扎好了就骑着电瓶车到县里、乡里去卖,一年大概可以卖出去1000多把扫把,一把卖25块钱。除了扎扫把、卖扫把,汪东法还种植了茶叶、山核桃和油菜等,勤劳的夫妻俩日子过得幸福而又充实。

扫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因传统手工扫把工艺繁琐,现在扎的人越来越少,可汪东法这么多年来却一直坚持着,汪东法说:“现在不靠扎扫把来养家糊口了,但这门手艺不能丢掉,扎的是扫把,扎的也是和爷爷和父亲的回忆。”

在绩溪县还有很多老手艺人,靠着祖辈们传承下来的老手艺,提高生活收入。在绩溪县扬溪镇大石门村也有这样一位,他叫周正年,他的拿手技艺是编制火熥。火熥--用竹子编制而成,是古徽州地区冬天的御寒用具,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今年75岁的周正年编火熥已经五十多年了,除了火熥,农村里需要用的竹器用具基本上他都会做,他编制的手工竹器精致耐用,很多人慕名去买。唯一让周正年遗憾的是,他没有学徒,他家的这门老手艺,在他手上就要失传了,所以在他有生之年,他会一直编到编不动为止,这就是老手艺人的坚守。

传统的手工技艺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乡村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像汪东法、周正年这样的老手艺人,农忙时节种忙农活,农闲时节扎扫把、编火熥,不仅传承了工艺,还发展了“农闲经济”,用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陈午梅)

关键词: 幸福生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