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宋朝南迁后成功续命159年,为何明朝南迁后却成了短命鬼!

时间:2022-03-29 17:47: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第012期 - 南明)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南宋能够延续国运而南明不能?宋朝南迁后成功能续命159年,为何明朝南迁后却成了短命鬼?下面,"历史朝代说"将以图文的形式来解读这一个问题,试图探索南明"昙花一现"的历史教训,让我们引以为戒,以史为鉴。

文 / 历史朝代说

风格:原创、解说、严谨

宋与明,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个汉族建立的王朝,而且两个朝代也有一定的相似,特别是两个朝代都曾经有过原本都城被敌军攻占后,残存的朝廷向南渡过长江,偏安一隅的经历。

但事实上,两个朝代却有不小的不同。南宋在南渡之后,定都临安,成功延续了一百五十九年的国运,并且成功的熬到灭亡北宋的女真金国灭亡,而且直到对峙多年的西夏国被蒙古灭掉后,南宋依旧延续了很久。可以说,南宋基本上把北宋的敌人都一一熬到灭亡,自身却依旧存活。而明朝在北京被攻破后,崇祯帝吊死煤山,南方的各股残余势力组建的南明始终没有起色,并且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逐渐消亡殆尽。即使把郑成功的后人割据台湾这一段也算上,南明的历史最多也就四十年,仍旧比南宋差了很大一截,甚至还不及南宋寿命的零头,堪称短命鬼。

那么,为什么看起来很类似,都是汉人王朝,都是南渡偏安,南宋和南明的差别却如此之大呢?这到底是敌人太狡猾,还是南明太脆弱?

接下来笔者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南明的表现,生动给我们上了一课,那就是团结是多么的重要!

明朝对藩王的待遇十分优厚,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养了大批的藩王。当北京的嫡系帝室被一网打尽后,逃到南方各地的藩王们就不甘寂寞的跳出来了。反观南宋,对宗室的政策不同,各地没有太多藩王,康王赵构逃过长江后,群臣发现只有他一个合适的皇室成员,自然而然有了唯一的核心领导。而南明就不是了,由于想当皇帝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小山头,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谁也不让谁,结果搞成了南明政权的不稳定性。

重要的是,南明的派系极多,崇祯帝吊死煤山,南京的小朝廷在立继承者方面可以说是一团乌烟瘴气,先是福王和潞王相争,即使福王胜出登基成为弘光皇帝后,君臣之间又开始内斗不断,自诩清流的东林党和其余派系大打出手,消耗了朝廷太多的力量。

后来,弘光政权被清军灭亡后,南明就再没有一个公认的中枢朝廷了。这时候,鲁王、唐王、小唐王、桂王,先后建立各自的政权,各自聚起一批文人武将,在北方大敌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依旧内斗不止。

举例说: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在消息不通的情况下,一个在浙江自称"监国"(相当于临时皇帝),一个正式在福建称帝,唐王的时间还可能早一点。于是鲁王手底下的人也就很不甘心,本来好好的,自己有拥立大功,当了大官,突然发现自己的功劳没了,那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就撺掇着鲁王和唐王搞对立,这两个还算好,起码没有动武力,只是互相派使节吵架,同时还对对方的手下封官许愿--"挖墙脚"。从这也可以看出,南明朝臣和部属们只顾着高官厚禄以及头顶的乌纱帽,完全把内忧外患的国情抛到了九霄云外,熟视无睹。

而小唐王朱聿鐭和桂王朱由榔这两个堂兄弟更不成器,双方为了争夺皇帝的名号,真刀真枪的打了好几仗,可讽刺的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清军的攻势下,他们一败涂地。

第二点,南明对敌人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和南宋也差别极大。

南宋当时的敌人都是外敌,主要的是女真。明朝当时的敌人却不仅有清军。严格来说,他们把打进北京的农民起义军及其领袖李自成,以及攻占并割据四川的大西军及其首领张献忠,都看作是"大敌"。所以当时各地明朝地方官吏眼中的大敌,是李自成和盘踞巴蜀的张献忠这些"流寇"。实际上,清军才应该是明朝真正的大敌。

而当时很讽刺的一幕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消息传到南京,庙堂上的官员们纷纷庆贺,认为这是平西伯(吴三桂的爵位)的"妙笔"--"借虏平寇",朝廷甚至幻想能和唐代借回纥兵马平定安史之乱一样,做着"中兴大明"的美梦,真是无能误国,一群混账!

第三点,明军构成很复杂,不够凝聚。

这第三点,是第一点的一个扩充,因其重要,故此分离出来单独强调。

前文提到,南明皇帝多。其实,南明不仅皇帝多,而且地方有枪杆子的势力也很多。这一批人常常在大战前无休止的内讧,或是互相作壁上观。

当农民起义里两个最大的首领:李自成被清军打败后,一路流落,被地主武装意外击杀;张献忠在与清军作战时,被清军冷箭射杀(据说还是鳌拜干的)。农民军的残余势力失去了主心骨,敌人里又有清军又有明军,两头不落好。最终,他们没选择投降清军,只能是被明军收编。原李自成的旧部改名"忠贞营",原张献忠的几个义子(孙可望、李定国等)则拥立了桂王,改头换面成了"西营",再加上郑芝龙留下来的郑家势力(前身是海盗,后来的领导人是郑成功),以及一些读书人率领的义军(张煌言、张名振等爱国官绅),他们其实才是真正握有南明军队的人。因此,明军控制者有很多股势力,其军队的构成相对复杂,人心不齐。

所以,这些人大都不配合,不团结,甚至连互相拆台的事情都时有发生。比如在张煌言和郑成功商议共同合围南京的时候,却互相放鸽子,明明约定好了却迟迟不至,以至于贻误战机。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因为前者拥立鲁王,后者拥立唐王。所以门户之见,是南明的一个顽疾痛点,上到宗室帝王,下到官员将领,无人能免于此。

总结:

南明之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痛点,让我们看到了民族中的丑恶一面:自私、内讧、愚昧。虽然不乏一些英雄人士的奋力拼搏,但最终落得失败下场,足以让现在的人引以为戒!

(本文完)

作者寄语:如果您也喜欢历史,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历史朝代说"。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向您呈现更多精彩内容!

关键词: 引以为戒 的情况下 农民起义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