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风雨飘摇宋王朝:皇帝失国,连百姓都不如,南宋的最后一抹余晖

时间:2022-03-28 21:48:3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皇帝一旦失国,连百姓都不如

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南宋朝廷正式向元军投降。年仅六岁的小皇帝赵?脱下了龙袍,宣布退位,随即和母亲全皇太后一道,被押解前往大都,重演百余年前其先祖徽、钦二帝的故事。赵匡胤是欺人孤儿寡母而得国的,三百年后,他的子孙遭遇同样的命运,不知这位宋太祖皇帝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被押解至大都后,赵?被封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元世祖忽必烈作此安排,是认为赵?还有利用价值,赵?过的其实是被囚禁的生活。至元十九年(1282年),赵?被迁往上都,在这片自然环境恶劣的蒙古腹地,生长于南国的赵?受尽了风沙与严寒的折磨,其苦楚可想而知。这还没完,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被幽禁于上都的赵?突然又接到了诏书,要他削发为僧,到吐蕃学习佛法。于是,他便在萨加大寺出了家,法名"合尊法宝",时年十八岁。

赵?剃度出家,法号"合尊"

值得肯定的是,赵?颇具佛缘,每日青灯黄卷、暮鼓晨钟,使其终成一代佛学大师。他深入地研究佛教经典,在佛经翻译方面被藏族史学家奉为翘楚。

可即便赵?如此尽心佛事,最终依旧难逃一死。他曾赋有一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朝统治者便说他是写诗明志,有煽动复国之意,于至治三年(1323年)将他赐死。

当时,元朝的统治已相当稳固,赵?也始终处于严密监控中。在这种情况下,新王朝的统治者仍要处死赵?,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皇帝一旦失国,连百姓都不如,想苟且偷生、以终天年,几乎是不可能的。翻遍历史,也没有几个亡国之君能像后主刘禅那样。

元替宋是历史潮流,非人力所能扭转

当初元军逼近临安时,宗室大臣要求让八岁的益王赵昰和五岁的广王赵昺前往福建、广东,由驸马都尉杨镇以及益王的舅舅杨守亮和广王的舅舅俞如珪为提举二王府事,名为经略,实则避难,以图将来。二王一行人离京没几天,临安即失陷。

元军统帅伯颜派范文虎领兵追击二王。当时二王刚走到婺州,杨镇让二王先行,只身返回,迎住了范文虎,为二王逃离争取时间。后杨守亮等人将二王藏于山中,待元兵离去,逃往温州。杨镇则被押回临安,最终杀身成仁。

听说二王已到,更多文臣武将向温州聚集。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人奉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传檄各地。不久,将元帅府迁往福州。待赵?被押解北上,便拥立益王为帝,改元景炎,并称其母杨淑妃为太妃,与赵昰一同听政。

陆秀夫真像

事实上,临安失陷的时候,南宋王朝就已经灭亡了。不过,汉人总是不会轻易地向外族屈服。赵昰即帝位后,南宋众臣顿时有了主心骨,可形势并未随之好转。广东经略使原本准备投降,听说新帝即位又重新振作结果被元将阿里海牙所败。淮东多地也接连失陷,扬州成为孤城,制置使李庭芝及姜才等人奋勇抗击,最终因制置副使朱焕的背叛而被杀死在泰州。扬州失陷后泰州也被攻陷,守将赵孟锦殉国。至此,广东绝大部分与整个淮东都落入元军之手。

形势如此危急,小朝廷内部依旧内斗频频。宰相陈宜中对文天祥事事掣肘,杨守亮则将秀王赵与择排挤到浙江领兵。后元军向秀王发起攻击,秀王兵败,全家慷慨赴死,此大义凛然,连元军将领也为之动容。就这样,浙江也被元军所控制,南宋领土仅存福建和广东局部。

尽管如此,这时福安府尚有宋军十七万、乡勇三十万,如果运筹得当,足可抵挡一番。可惜的是,小朝廷中无人有此胆识。听说元军从陆、海两路逼近,陆秀夫、陈宜中等竟决定放弃福安府逃走。由于逃往广东的陆路已被切断,只能冒险从海上逃走,幸好海上大雾弥漫,这才躲过元舟师搜捕,得以逃离。

此后南宋小朝廷一直设在船上,赵昰成了"海上天子",直到船队抵达泉州。然而,当时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已心怀异志,被张世杰察觉后便投降了元朝。赵昰等又逃到潮州。

元军占领泉州后,又攻打兴华军,陈文龙及其母亲先后从容就义。蒙古人的兵锋从福建扫到广东,又从广东扫到广西,直到静江城下,才被邕州知州马塈所阻。双方相持月余,宋军虽然损失惨重,元军也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元世祖惜才,亲自下诏招降,许以江西大都督之职,但马塈丝毫不为所动,还将来使当着元军统帅阿里海牙的面砍了头。被激怒的阿里海牙攻城更急,静江终至陷落,马塈被斩首。广西提刑邓得见大势已去,也投江殉国。

到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除文天祥还在闽西组织抗元外,整个东南都已尽入敌手。

文天祥在兴国建立大本营后,连克会昌、雩都,并正在攻打吉州、赣州,宋朝军民一时士气大振,附近的许多降元将领和抗元义士又纷纷起兵响应,形势似乎有所好转。但文天祥也没能坚持多久,因为此时宋朝将士已如惊弓之鸟,毫无战斗力可言。八月,元军组织大规模反攻,兴国大本营很快陷落,文天祥只身走脱逃往广东,其家人、幕僚尽被俘虏。

赵昰画像

此后,元军增派舟师,对沿海岛屿进行搜剿,企图找到小皇帝,将宋朝残余势力一网打尽。张世杰早前在浅湾与蒲寿庚交战不利,被迫转往珠江口外的井澳,不料遭遇飓风,赵昰的船被掀翻,打捞上来后便因受了惊吓而得了重病。元军舟师在七里洋追上宋军,宋军大败,赵昰病情加重。由于在海上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年仅十一岁的赵昰熬了半年,于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病死。

余晖虽散尽,亦可歌可泣,乃千古美谈

赵昰死后,小朝廷的许多大臣便有了各走各道的想法。事实上,这群南宋遗臣能坚持至此已是难能可贵,而有一个人还想坚持下去,他就是陆秀夫。于是,众大臣又拥立广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赵?、赵昰、赵昺又被称为"宋末三帝"。

元朝取代宋朝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即便我们说历史人物有局限性,诸如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聪明人也知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论如何,既然有了赵昺这块新招牌,众人还是准备勉力奋进。商量过后,他们决定把行都转移到新会南八十里大海中的崖山,在那里发挥最后的光亮。

张世杰率先赶到崖山储粮造舟。而人在广东的文天祥也积极收拢各路残兵败将并转移到海丰地区,不料,在五坡岭被追至的元军击溃,并被抓获囚禁。

元军随即攻向崖山,张世杰领兵迎战。当时宋军战船计有千艘,元军只有八百艘,可惜张世杰占据优势却不敢主动出击,丧失了有利战机,最终失败被困。

元将张弘范把文天祥带至崖山,命其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最终文天祥利用机会留下了《过零丁洋》这一名篇。张弘范看后,深知文天祥决不肯投降,也就不再枉费心机,转而排兵布阵,准备与宋军决战。

文天祥《过零丁洋》写照

坦率地说,张世杰、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可敬是可敬,在统军战守方面却完全不是元军的对手。先前能战不战,这回已决心破釜沉舟的张世杰在备战时又犯了兵家大忌,竟弃守海口。结果元军派偏师据有海口,切断了宋军的淡水补给线。如此一来,宋军未战先疲,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二月六日,张世杰将千余艘大船联舟成堡,烧毁行宫,并将赵昺迁至船上,准备誓死决战。那行宫建成不过数月,既知如此当初又何必兴建,这也体现出了张世杰等宋朝士大夫的迂腐。

相比之下,张弘范不仅的战略战术更加得当,他用大船冲锋,元军的船靠上宋军的船后居高临下,元兵很轻易就能跳上宋军战船。短兵相接之下,宋兵又如何是元兵的对手,元军很快就占了上风。不久,另一支元军舟师从背后杀出,使得宋军首尾不能相顾。

无可奈何的张世杰只好下令将各船之间的连锁砍断,集中突围。当初连船,便又是多此一举。

战至傍晚,风雨骤起,张世杰派小船去迎赵昺前来帅船。但是负责保护赵昺的陆秀夫担心小船无法穿越布满敌船的海面,于是拒绝来人请求。张世杰只好保护杨太后先走。赵昺和陆秀夫终被包围,陆秀夫先让妻、子投海自尽,然后自己也背起八岁的小皇帝投海殉国了。陆秀夫悲壮是悲壮,迂腐也迂腐到家了。杨太后得知消息,也投海自尽。

张世杰成功突围后,在海陵山下遭遇飓风,万念俱灰之下拒绝登岸避风,舟覆身亡。

而文天祥被押往大都后,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终不为所动。他与张世杰、陆秀夫等都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四年后,文天祥在大都从容就义。南宋王朝的余晖至此散尽。

张世杰真像

前文提及过,元朝取代宋朝并统一中国,在当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痛苦挣扎,最终灭亡,是命运,也是历史巨轮下的花草。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广大南宋军民的可歌可泣的抗元斗争,成为千古美谈。

关键词: 风雨飘摇 从容就义 过零丁洋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