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如果这个人活着,元朝还会灭亡吗?

时间:2022-03-22 22:40:2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公元1335年,大元帝·国的子民们,日子变得愈加不好过了。

这一年在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中书右丞伯颜,把中书左丞唐其势干掉了。自此在元惠宗(顺帝)一朝,伯颜权·倾朝·野。

▲ 元末权臣伯颜。他专权时弊政很多,但最后背锅的却是元朝。

伯颜,原是拥戴元文宗上·位的功臣,只不过当时的头号功臣,即唐其势的父亲燕帖木儿还在,所以文宗一朝,伯颜还不算太出头。而随着燕帖木儿去世,文宗、宁宗、惠宗三朝更迭,伯颜的地位开始变得显赫起来。

虽然在秉政之初,伯颜做得看起来中规中矩:又是奏请勿夺农时,又是主张"停海内土木营造四年";什么减赋免徭役,什么赈济贫饥,好像都很有样子。

但自从干掉唐其势大权·独揽之后,伯颜开始"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

所谓"虐·害天·下",以其推行的种种反对汉法的政策尤甚。

比如,朝中有人奏请废除科举,伯颜说好啊,以"举子多以赃败"之名废了科举;

比如,禁止汉人、南人(南宋旧民)、高丽人持兵器,不得蓄养马匹;禁汉人、南人不得习学蒙古、色·目文字;

甚至,伯颜请求杀·光张、王、刘、李、赵这五个姓的汉·人,还好惠宗没有准许……

"杀·光·五·姓·汉·人"成了小说《倚天屠龙记》的一个桥段。

自世祖忽必烈建元以来,附会汉法还是反对汉法,元朝内廷一直吵个不停。但如伯颜这般反对汉法的,从未有之。

伯颜的歪点子,不仅让帝·国的朝廷、社会空前撕裂,更是给后世留下话柄:看吧,当年元朝是如何如何。

权臣如此瞎搞,元朝内一批有识之士看不下去了。其中有个人,虽说是伯颜的侄子,却也对其所作所为难以苟同。表面上他还是谦恭地对待自己的叔叔,暗地里却忧虑着帝·国和家族的前途。

就这样,托克托被历史推向了元朝乱局的前台。

托克托,字大用,1314年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马札儿台,是权臣伯颜的弟弟。少年时期的托克托不仅继承蒙古族尚武的优良传统,膂力过人,可挽弓一石;也求学于当时的名儒吴直方,法先人圣贤之道,"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

1329年,16岁的托克托入朝觐·见元文宗。文宗见了他之后大赞道:"此子后必可大用。"

在伯父伯颜的荫庇下,自文宗朝起,年轻的托克托就开始担任一些官职,而伯颜也把这个侄子视作亲信。在与唐其势火并的时候,托克托亲率精锐与唐其势党羽接战,大破之,为伯颜夺·权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愈加得到伯颜的信赖和倚重。伯颜在惠宗朝独·揽·大·权后,托克托的地位也随之飞升。

▲ 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即元顺帝,元朝最后一位统治中原的皇·帝

此时伯父权·倾·朝·野,自己也身居要职,照这个剧本写下去,托克托的未来应该一片光明才对。然而托克托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伯父的做法实在有些过火了。

倘若推行一系列反对汉法的政策,得罪朝中一干汉法派的大臣,这尚可被容忍,但其气焰太盛,处处越权,"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杀无辜",又将"诸卫精兵收为己用",其势焰薰灼,以致"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惠宗对此芒刺在背,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昭然若揭。

在这种时局下,托克托对其父马札儿台说:

"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哪天天子震怒,那我们一族都会受到牵连。不如在这之前就做打算。"

然后又问计于自己的老师吴直方,吴直方说了:

"古语有云,"大义灭亲"。大夫只知忠于国家就好,哪还有其他的顾虑呢?"

托克托心里忧虑:"事不成奈何?"

吴直方回答说:

"事不成那是天意,一死复何惜。就算是死了,也不失为忠义啊。"

托克托于是横下心来要扳倒伯父。暗中与惠宗密谋,找机会对伯颜下手。

开始的时候,伯颜并不知道自己的侄子已经反了水。直到有一次,伯颜上奏声称"汉人不可为廉访使",企图进一步限制汉人在朝中的权力。托克托听说这事儿后,便在吴直方的建议下提前与惠宗通气:"此祖宗法度,决不可废。"于是伯颜的图谋没有得逞。

事后伯颜知道原来是托克托在背后捣鬼,大为惊讶,于是又上奏惠宗说:

"托克托虽臣之子,其心专佑汉人,必当治之。"

惠宗自然是庇护托克托,不把伯颜的话当回事。

1340年,伯颜与太子出猎柳林。惠宗在托克托的策划下趁此机会,一面拱卫京师,一面下诏派人收夺了伯颜的权力,将其贬官出京。伯颜在外,其僚属见其失势,竟鸟兽散。一代权臣就这样从天上掉到地下,最终死在贬谪途中,成了后辈的垫脚石。

扳倒了伯颜,属于托克托的时代到来了。在惠宗的支持下,托克托就任中书右丞,着手革除伯颜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称"至正更化"。其中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首先是恢复科举。

虽说有元一代,通过科举仕官的人仅占元朝官员总数的4.3%而已,但科举的有无,却是一个风向标。反对汉法的伯颜取消科举,"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而今恢复科举,正是元朝政策从伯颜时期扭转的一个象征。

1341年年末,在托克托秉政不久,元朝便复开科举,仍循旧例,每三年一次。对此,吴直方感叹道:

"开设科举并不是为了人人当官,只是有了科举,百姓家里便会有读书之人。人读了书就不会轻易为非作歹,这对于治理国家是很有意义的。"

而针对当时元朝区分对待国民,南人普遍难以求官入仕的情况,后来元朝亦下令:

"省、院、台不用南人,似有偏负。天下四海之内,莫非吾民,宜依世祖时用人之法,南人有才学者,皆令用之。"

自此,历年南方的进士开始进入权力中枢,有任御史、尚书等职位。

▲ 元朝武士征战图。战斗力强悍不代表没文化,好歹元朝也是搞了16次科举的。

由于自幼跟随吴直方学习,浸染儒学,所以在托克托看来,儒学对国家的治理大有裨益。于是在恢复科举的同时,托克托重开经筵,选国内大儒为皇·帝、皇子讲经授儒,"读五经四书,写大字,操琴弹古调"。

元代经筵,在向皇·帝宣讲儒家经典,教皇·帝为政以德的同时,也不时扮演着劝谏是非的角色。即所谓"天下事在宰相当言,宰相不得言则台谏言之,台谏不敢言则经筵言之。"

比如有一日惠宗观览宋徽宗的画作,啧啧称善。此时身在一旁的经筵官便进言说道

"徽宗多能,唯一事不能。"

惠宗问道是哪一件事。回答说:

"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为君,它非所尚也。"

借此敲打惠宗,居安思危,不要做亡国之君。

1343年,在托克托二度任相的时候,一项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修史。

自古以来,皆新朝为旧朝修史。元代之前,辽,宋,金三朝并立。为三朝修史,实乃当时文化界之大事。而此次修史,与之前历次官修史书相比,又有两大特点:

其一,修三史的班子不只有汉儒,还有蒙古、色目、党项等其他族群的知识分子。有如此多的少数民族参与修史,这在是非常罕见的。而多种史观的交锋碰撞,也避免了汉儒一家之见,使行文笔法更加全面。

其二,在托克托的主张下,辽、宋、金,三史的修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古来修史,面对分裂的局面,选哪一个为正统总是免不了一番争论。修三史时,面对北宋与辽并立,南宋与金并立的情况,有人主张以北宋为正统,其后金为北史,而宋高宗之后为南宋,有人对此又表示不同意,彼此之间争论不休。直到托克托拍板,方止争论。"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是对华夷之辨的一次突破。

两年半之后,三史修成。由于是托克托主持编撰,所以现在人们所见的三史书影,著者均是他的名字。

复科举,开经筵,修三史。在托克托的运作下,元末的思想界、文化界为之一振。

然而,要挽救危机四起的大元帝国,只有文化上的动作是不行的。毕竟那个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来日方长。要扭转衰败的国运,必须要有立竿见影的政策才行。

所以当时元朝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关键词: 燕帖木儿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