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农民军眼中的“卢阎王”,他的死,表明了大明朝气数已尽

时间:2022-03-21 17:30:1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朝末年,朝廷的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强,但也不乏名将。像曹文诏、孙传庭、 卢象升、周遇吉等人,都有着万夫不挡之勇。尤其是卢象升,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出身进士,可谓是文武双全。

崇祯帝上吊自尽后,很多人都感叹道:如果卢象升没有受人排挤,死于清军之手,那么,李自成不会这么容易就攻入北京城的。

江浙一带,向来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出生于无锡宜兴的卢象升,自幼便熟读四书五经,并立志做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为此,他勤奋学习,并在天启二年(1622年)金榜题名,成为了一名人人艳羡的进士。

卢象升考中进士后,明廷让他担任户部主事。在任上,卢象升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做出了很多政绩。上级官员见官员卢象升能力很强,于是便予以提拔。经过多次升迁,几年之后,卢象升被授予大名府知府的官职,全权负责大名府的各项事务。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突然从蒙古绕道,率军直接攻向北京城。仓促之下,崇祯帝只好号召天下兵马进京救援。卢象升虽然身为一介文官,但凭着一腔爱国之心,竟然也决定奔赴京城。为了尽可能地阻挡敌军,卢象升穿上铠甲,骑上战马,亲自去招募士兵。看到知府大人如此英勇,大名府的民众也不甘落后。

他们你争我赶地前去报名,想要报效国家。很快,一支一万多名士兵的军队便组建了起来。待粮草备足后,卢象升便领着这支义军杀气腾腾地冲向了北京城。进入京城后,卢象升的军队纪律森严,秋毫无犯,给崇祯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崇祯帝有心让卢象升弃笔从戎,于是在次年令他整顿兵马,为国练兵。

接到圣旨后,卢象升很是诧异。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怯阵,但说到底还是一个文人。而且,十几年的求学生涯,早就习惯了笔墨纸砚的生活。不过,君主有命,不敢不从。既然自己想要报效祖国,那么,就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想到这里,卢象升毅然告别了昔日的同僚,踏上了前往军营的道路。

听说来了一位文臣长官,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三府的将士们都感觉有些可笑。谁都知道,军队中蛮横之士众多,识字的人却没有几个。想要用书本上的道理折服他们,无异于对牛弹琴。因此,卢象升的随从们都感到心里没底,有几个人甚至做好了待几天就离开的准备。至于兵营中的军士们,那就更不必说了。新兵们有恃无恐地玩耍,认为卢象升只是走走过场。老兵油子们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算给新长官来一个下马威。

不料,卢象升来的第一天就令所有人吃了一惊。他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校场,熟练地命令军士们排兵布阵,并对一些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说到兴头处,他索性拿来弓箭,当众与将军们较量武艺。五十步之内,卢象升指哪里射哪里,没有丝毫的偏差。即使是几位公认的神射手,也对卢象升心服口服。大家纷纷收起了小觑之心,开始认认真真地听从主帅的指挥。就这样,卢象升得到了全体将士由衷的认可。

崇祯四年(1631年),兵部的几个官员奉旨来检阅卢象升的军队。看着这支军容肃穆、令出必行的军队,官员们感到非常满意。他们联名表彰卢象升,并为卢象升提供了足额的粮饷和兵器。拿到这批物资后,卢象升没有贪墨半点,都用在了自己的部队上。他为自己的部队取名为"天雄军",想要让自己的部队成为全天下最雄壮的部队。

随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势力的扩张,农民军逐渐成为了崇祯皇帝心腹大患。当时,明军既要防备东北方的匈奴,又要清剿陕西一带的流贼,因此急需能打硬仗的部队。关键时刻,卢象升站了出来。他带领着天雄军迅速加入了战场,极大地打击了流贼的嚣张气焰。

天雄军之所以战斗力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卢象升的个人魅力。两军交战的时候,卢象升总是身先士卒,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骑着战马冲向敌阵,直奔敌军最密集的地方而去。战马被敌人砍到后,他不慌不忙地召集军队,以步兵的身份继续作战。有一次,卢象升趁胜追击敌军,不料却被一支冷箭击中了头部。

敌兵主帅见卢象升受了伤,不禁狂喜。他迅速收拢残卒,大喊大叫着鼓舞士气,打算挽回败绩。可是,负伤的卢象升并没有倒下。他咬咬牙,拔下箭矢,鲜血瞬间流了一脸,连双眼都有些模糊了。看着受了重伤的主帅,天雄军的几位将军很是惊骇,心中不由地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卢象升先是喝令将士们不要慌,然后提起刀,怒吼着冲入了敌阵。后面的众多明军呆若木鸡,过了好一会才如梦初醒,跟着卢象升向前杀去。李自成、张献忠手下的农民军虽然规模庞大,但毕竟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看着恍若战神的卢象升,他们彻底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此战之后,天雄军名震天下,卢象升也成为了农民军心中的噩梦。侥幸逃跑的几股农民军逢人就说:"卢象升这个人太难对付了,遇到他就像是遇到阎王一样。"后来,农民军都将卢象升称之为"卢阎王"。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农民军能避开卢象升就想方设法避开,为此甚至不惜多走很多冤枉路。打出天雄军的赫赫威名后,卢象升并未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而是继续与部下同甘共苦。

有一次,卢象升率领部队追击李自成的军队,进入了荒山野岭中。由于后方的粮草尚未到达,军队只能节约粮食。卢象升一边令人催促粮草,一边陪着战士们减少进食。军队中有特意为主帅准备的丰盛食物,可卢象升忍着饥饿,坚持把这些食物分给部下。粮食吃完后,卢象升就和士卒们一起行军,一起挨饿。大家不喝水,他也不喝一口,只是不断用舌头舔舐自己干燥的嘴唇。直到三天之后,粮草运来,卢象升才和将士们一起吃了顿丰盛的大餐。

崇祯九年(1636年),卢象升和祖大乐、陈永福、祖宽等明军将领协同作战,将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尽数歼灭。这些部队中,大多都是李自成从陕西米脂带出来的精锐。李自成自诩为军事天才,不料却屡次败在卢象升的手中。如今,连从米脂一路跟随他走过来的老兄弟都打光了。听着不远处明军的喊杀声,看着满地的尸首,李自成胆战心惊,恐惧到了极点。

正当李自成陷入绝望的时候,明王朝东北方的皇太极为他减轻了压力。当年九月,皇太极率领清兵进攻山西的宣府、大同两大军事重镇,对明王朝的核心--北京城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一旦京城被破,那么就是抓到了李自成也无济于事了。从大局考虑,崇祯帝赶紧令卢象升率军进京,一切以解除京城的燃眉之急为重。

眼下,李自成几乎已经兵临绝境。只要假以时日,卢象升自信能够彻底剿灭这支农民军。但是,卢象升心中的家国情怀还是压过了对战功的渴望。短暂的犹豫后,他勒马停住了前进的步伐,转头向京城奔去。

千盼万盼,终于盼来了骁将卢象升。崇祯帝喜不自胜,直接将象征皇权的尚方宝剑赏赐给卢象升,以示勉励。卢象升见状,更加死心塌地地为明王朝效忠。而京城有了卢象升的护佑,大臣们的心中也安定了许多。

卢象升风尘仆仆地赶往京城后,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战斗。可是,崇祯帝一直都在观望时局,迟迟不下达进攻的命令。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但长久在陕西一带清剿农民军,根本不清楚朝堂上的状况。他诚恳地询问了好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可还是摸不清楚崇祯皇帝的心思。有小道消息说,崇祯帝想要和清军议和,但卢象升表示不信。在他看来,崇祯皇帝性情刚烈,绝不是那种苟且偷安,得过且过的昏君。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来到了崇祯十年(1637年)的五月。当时,卢象升正在训练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父亲逝世的消息。确认消息无误后,卢象升哭着上书给崇祯帝,想要回乡为父亲守孝。但是,崇祯帝以防备清军为由,断然拒绝了卢象升的请求。卢象升接着上书,可崇祯帝仍是拒绝。

想要既不能为父亲尽孝,又不能为国杀敌,卢象升心如刀绞,难过到了极点。四个月后,清军主力突袭山海关,令崇祯皇帝大为惶恐。他一边令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准备议和,一边唤来卢象升,想要听听卢象升的看法。

卢象升急于阻挡清军南下,于是坚定地说道:"除了同东虏血战到底外,没有别的办法。"崇祯帝听了之后,脸上阴晴不定。他不愿承认自己想要议和,因为这样会有损威严。沉默半晌后,崇祯帝开口道:"主战没有错,但朕听说,大臣们也有赞成议和的。关于这件事,你可以和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商议一下。"

杨嗣昌和高起潜有意求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如果皇帝支持杨嗣昌的话,自己肯定会遭到排挤。不过,如果皇帝真的不想开战,为何不明说呢?卢象升心中不解,于是,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崇祯帝,想要知道皇帝的真正意思。不料,崇祯帝坚决不承认自己同意议和。他继续勉励卢象升为国奋战,并拿出一万两银子给卢象升当军饷。

卢象升离开皇宫后,崇祯帝担心自己掩饰的还不够,于是前前后后又派人给卢象升送去三万两银子、一千多匹战马和各种各样的兵器。送完东西后,崇祯帝下达圣旨,命卢象升总督全国各地的援军。这下,卢象升彻底放下心来。他胸有成竹地对部下说道:"放心战斗吧,皇帝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但是,崇祯帝真实的想法还是议和。他把实权都给了杨嗣昌和高起潜两人,卢象升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头衔。在杨嗣昌的暗中操纵下,卢象升手中能够控制的军队只有两万人左右。可惜,忠心耿耿的卢象升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遭受了攻击,杨嗣昌和高起潜就会迅速支援自己。

崇祯十一年(1639年)十二月,卢象升率领部下来到京城附近的贾庄(今河北省巨鹿县贾庄),突然发现前方有大批清军。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卢象升从清军的行进速度和马蹄声判断出,这支军队应该是清军的主力,其兵力应该在八万左右。而卢象升此时的将士,只有五千。以一敌十六,无疑是自寻死路。可是,清军多是骑兵,如果冒然撤退,势必会引起清军的追杀。到时候,五千明军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卢象升临危不乱,他先令手下将士以防御的阵势准备迎敌,然后派心腹向高起潜求援。在他看来,高起潜手中有数万关宁铁骑,这都是朝廷引以为傲的精锐,可以与满清的八旗兵正面想抗。而且,高起潜还有权调动山海关和宁远的大批明军。如果自己与高起潜里应外合,未必就不能击退清军。

高起潜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左右,卢象升计算好援军到来的时间后,率军和清军兜起了圈子。卢象升兵力虽少,但胜在灵活,清军一时间倒也抓不到他们。但是,等了好久,援军仍然未到。原来,杨嗣昌早就和高起潜达成了统一意见:以议和为主,绝不与清军发生正面冲突。

高起潜不肯发兵,直接使卢象升陷入了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时,卢象升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了。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清军,卢象升决定杀身成仁,以死报国。他令部下四散突围,但五千将士都不愿先行撤退,坚持要与大帅共存亡。看着这些视死如归的部下,卢象升热泪盈眶,不禁回忆起这几年的戎马生涯。他自问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只是不能为父亲披麻戴孝了。

卢象升不愿向清兵投降,于是领着部下冲向了清军。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了中午。卢象升杀敌无数,但自身也被清军砍出了无数的伤口。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卢象升又咬牙杀死了几十个清军,然后因体力不支倒在了血泊之中。五千明军,几乎全军覆没,能够杀出重围的寥寥无几。

卢象升殉国的时候,身上同时穿着盔甲和孝服。因为,为了给父亲服孝,卢象升是先穿上孝服,然后才披上战甲上战场的。

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曾经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而卢象升,正是用自己的生命,为这句话做了诠释。 作为文臣,他心忧百姓,两袖清风;作为武将,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可惜,由于杨嗣昌、高起潜的暗中排挤,卢象升并没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好汉,到最后却孤军奋战,直至为大明王朝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卢忠肃公祠即卢象升祠,位于江苏省无锡宜兴市宜城街道长桥河南岸、东撒珠巷(简称东珠巷)东端,为清代所建祭祀卢象升的专祠,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原称卢公祠,乾隆时谥卢象升为忠肃,故改为此称。

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卢象升就是宜兴人,目前卢氏后人在宜兴有数千人。此前,当地人卢国平,在修缮老屋时,在地板的夹缝中,找到一个木箱,里面装有《宣统辛亥重修茗岭卢氏族谱》、《明大司马卢公奏议》、卢象升文集、卢象升官印等历史资料。卢国平介绍,从族谱可知,自己是卢象升14代后裔。

族谱记载,卢象升有两个弟弟,卢象升阵亡后,其灵柩和遗物由他的小弟卢象晋护送回宜兴老家。明亡后,卢象升的大弟卢象观,在南明福王的麾下继续抗清。在清兵攻陷南京之后,他带兵在宜兴一带与清兵作战,最后不敌,向浙江长兴撤退,并随身带走一些卢象升的珍贵遗物,包括这一枚玉官印。

据了解,此印四字为朱文小篆,字形有战国古文字气息。南京博物院专家闻讯后,给卢国平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最后,卢国平同意无偿上交,还得了500元奖励跟一面锦旗。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百四十九》、 《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五·中原群盗》、 《罪惟录·列传卷之九上·抗运诸臣列传上》、《前明忠义别传·卷十一·卢忠烈传附杨陆凯等》、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一·专谥诸臣》】

关键词: 在他看来 到了极点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