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时间:2022-03-21 17:49:3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这座太监的陵墓,是明末那个忠心于崇祯皇帝,跟着一同自缢煤山的王承恩之陵墓。

公元1644年4月25号,李自成攻破北京,百般求助朝臣的崇祯帝知道大势已去,下令后宫妃嫔一同自尽,不要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所玷污。崇祯帝吊死煤山后,偌大个朝廷,反而是王承恩愿意陪着崇祯帝一同死去,而其他的大臣还在等待着李自成进京封官,开启他们的新仕途生涯,这其实是一副令人发笑又不能笑的讽刺画面。

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一开始是不知道的。京城的混乱很快被压制了下来,李自成发出公告,找到崇祯皇帝有赏,如果藏匿则要砍头。于是京城里的军队、百姓找了几天,第三天,终于在煤山发现了挂在树上的两人,一个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他生前还在锐意改变,可惜回天乏力,另一个则是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在历史中的出场次数不多,因为是属于宦官系统,根本不像文官那样大出风头,而且文人极其鄙夷这些生产出"东西厂"的宦官系统,所以王承恩身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都只是在李自成打到北京时,展开北京保卫战才有一点痕迹。

首先,王承恩的职位很高。

司礼监的一把手是掌印太监,这掌的印,正是皇帝的印。明朝是皇权至上的政治体系,皇帝赋予了太监很高的地位,掌印太监相当于当时的内阁首辅,也就是明朝的"丞相"。

二把手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秉笔太监还能够转型当东西厂的领导者,所以这与内阁次辅又是不同。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帝就是任命的王承恩成为了"提督",说通俗点就是当时北京城的城防队长,王承恩的守城还是有效果的,击毙了许多敌人。

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

崇祯帝还准备着亲征,其实这也是崇祯想当然了,当时的农民军数十万人,而崇祯实际上能用的军队已经无几了,王承恩能够守住一段时间,靠的正是火炮之利,通过后来李自成进城后。诸多大臣的表现来看,崇祯帝没有什么忠心人愿意帮助他。

大势已去,崇祯冷静安排太子等儿子的逃难,又让后宫,自己的女儿都去自尽,崇祯含泪挥剑,对自己的女儿说,何苦出生在我这个帝王之家,最终崇祯的女眷几乎都早崇祯一步离开了人世。崇祯与王承恩来到煤山,崇祯留下一行字,也是遗书,这份遗书其实可见这位大明皇帝的血性和心胸: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君王死社稷,崇祯愿意让乱军砍杀自己的遗体,也希望放过老百姓。在此之前,崇祯号召过百官,百官都装死不来,崇祯知道自己手下这批官员是心肠很坏,贪污一大堆,都想着卖国,例如崇祯自己的岳父,后来还把太子给出卖了,可见当时整个北京城里的官员,又是人性的另一个极端。

王承恩之死,让李自成颇为感动,李自成一开始将崇祯帝与田贵妃合葬,这里,也就是后来的"思陵"。可是李自成自己在北京城也没能待多久,立马山海关告急,无奈被清军击败,中华内斗,李自成斗死了崇祯帝,打残了吴三桂,却便宜了皇太极,于是清军通往北京的大门洞开,江山易主。

但明朝之后还有南明。

对于王承恩,福王朱常洵感触颇多,于是建立了忠祠来纪念王承恩,并且将王承恩移到了崇祯帝的陵园旁。

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

于是王承恩就扎根在了崇祯帝的旁边。因为当时李自成自己也没钱,而且也不愿意出钱,安葬崇祯帝的钱其实都还是大家捐钱,最后凑了250两不到,众人打开了田贵妃的陵墓,把崇祯帝和周皇后安葬了进去,不过王承恩也是后来才安排过去的。

其实太监陪葬帝陵,这是自古以来都很少的事情。因为太监到底是一种不好的社会身份以及现实身份,自古以来太监不少,忠心的也不少,但是陪葬的几乎是没有。王承恩能够挨着崇祯帝的思陵,总的来说还是在当时那个特殊的环境下造成的。

明末社会的腐败是明朝毁灭的根源。当时崇祯又不舍得对自己的大臣下手,后来连收集军费都收集不到多少两,而后来李自成呢?李自成一威逼利诱,这些贪官们几乎把命都贡献了出来,还压榨了好几百万两的财富,李自成自己都替崇祯感到不值,非常生气,残暴处理了一大堆贪官。

当时崇祯的棺材被抬出来的时候,百官的表现是这样的:

"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

当然啦,这里的百官是指还活下来的百官,也有一批忠臣在知道崇祯自缢而亡后,拖家带口一同殉国,但是这些无一例外都是真的穷,崇祯也不可能指望他们翻盘。而剩下的这些人里,只有三十个人是肯哭一下,拜一下,另外六十人是拜一下,但是不哭,更甚者,直接拜都不拜,随便扫一眼便过去了,冷血得很。

大明最后的失败,便是这群老鼠屎造成的祸端。

于是福王,便为了宣扬王承恩这种忠诚,让王承恩永远陪着崇祯帝。

到了清军入关,顺治当时还再度修缮了思陵,花了钱让崇祯帝走得体体面面地。对崇祯花了钱不止,顺治还安排王承恩葬到崇祯帝旁边,为王承恩修筑新的陵墓,也算是让这对主仆有始有终了。顺治亲自给王承恩的碑写字,直到康熙时期,康熙经常都会去祭祀王承恩的墓,让王承恩在清朝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

其实话讲回来了,不管是顺治还是康熙,他们都看起来敬佩王承恩这种精神,也把工作做得很足。

但实际上,他俩当皇帝的,在进行王承恩和崇祯帝主仆团圆的处理上,必然是有着政治目的的。

清朝比明朝更强调臣子是他们的奴仆,任何人都要对他们忠心,而把王承恩拉出来做一个表率,本质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宣传,收买人心收买精神,这臣子更加卖命,既是告诉他们,只要卖命了就会有这样的待遇,也是提醒他们,不卖命的话,只会成为忠臣的反面派,奸臣,名声就不好听了。

可是不管怎么说,明朝十三陵里,有着这么一座太监坟墓,这背后的故事是感人的。可以说是扭曲的封建社会下的一点人与人的真情,是忠孝这一种文化的最好体现,也是崇祯的末路最后那一个宦官陪着他在煤山眺望的惆怅,不管崇祯错了还是对了,他的遗书让当时的子民值得为他流下一滴泪,而王承恩也是一样。

北京那一天没有下大雨,但两人的灵魂,最终却是那么清澈,一个人是挂念着守护,一个人挂念得忠诚。

关键词: 秉笔太监 大势已去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