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鸿门宴前一个小人物,险让刘邦身首异处,司马迁不吝笔墨5次提及

时间:2022-04-23 08:35:4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楚汉相争过程里,有一场最危险的饭局--鸿门宴。

《史记》记载,楚怀王与刘邦、项羽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怀王招了个标,标的是称王的资格,这个标的相当于是送给项羽的,因为天下都看得出先入关中者百分之九十九是项羽。

至于刘邦,那就是被拉来陪标的,刘邦虽然也有十万之众,还不够项羽嘁哩喀喳一顿砍的--战斗力差太远,并且项羽兵力四倍于刘邦,个人威信也大大领先。

《史记·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偏偏,这次老混子刘邦搅了局,居然率先入关破秦。

这下问题来了,霸气侧漏的项羽能服气吗?

形势很微妙,项羽此时正驻扎在新丰鸿门,一肚子的火,一点就炸。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充当了导火索。

这是个小人物,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

左司马这个官职,其实也不算太小,如果曹无伤坚定不移跟着领导走,开国后怎么也能混上个部长当当。

偏偏,曹无伤想走捷径。

《史记》记载,曹无伤秘密派人给项羽送去情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这暴脾气能忍?立即"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幸亏有项伯因与张良私交泄密而被刘邦利用,才有了流传千古的鸿门宴故事,否则刘邦早死于曹无伤点燃的项羽怒火之下。

此后就是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原本是绝对优势局的项羽硬生生被刘邦反杀,打成了四面楚歌,终于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身亡。

那么为项羽通风报信,与他暗通款曲的曹无伤呢?他早就被砍了,原因是项羽的迷之操作。

刘邦到鸿门后,和项羽套近乎,表忠心时,有意无意提到了这茬:"我自己也没想到会先入关破秦啊,这完全是意外,但就是有小人挑拨,让将军对我有意见"。项羽的回答让人惊掉下巴:"嗨,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哪能这样哪?"

《史记》: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刘邦逃脱鸿门宴后--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曹无伤并没有在鸿门宴登场,他却事实上成为牵动刘邦项羽两大军事集团的关键人物。他在《史记》中出现过五次,说明司马迁对他还是很重视的,太史公为何不吝笔墨在一个小人物身上,《史记》究竟想通过曹无伤告诉我们什么?

首先,要分析下曹无伤向项羽密报的"(刘邦)珍宝尽有之",是空穴来风还是确有其事。以刘邦的性格来看,这种事他完全做得出来,在赴宴时,刘邦给项羽带去了礼物,是一双玉璧。

玉璧不是寻常礼物,它既是奢侈品,又是古人祭天的重要用品,对项羽来说也称得上贵重,他很开心地收下了。

兵荒马乱,刘邦前来赴宴又时间仓促,到哪去找这样一双玉璧呢,《史记》里当然不会明说,联想到曹无伤所说的"珍宝尽有之",有两个答案:

一、玉璧正是入关后所取,刘邦的所作所为正如曹无伤所说的那样他是想自己称王,把宝贝都占为了己有。

这样的刘邦有点可怕,项羽准备起兵揍他一点问题也没有。

二、玉璧并非入关后所取,刘邦是个诚实的人,正如他向项羽辩解的那样。

他取的并不是秦朝的珍宝,而是对此早有准备,备好了一双玉璧就等着献给项羽。

这样的刘邦就更可怕了,范增就曾告诫项羽,沛公入关前后在美色、钱财上判若两人,显然有不同寻常之志。

那项羽就更加应该灭了刘邦。

项羽的反应却是"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坦然接受了沛公的臣服。范增实在看不下去了,不由得厉声痛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刘邦献玉璧是自露其短,项羽的判断力显然有严重的问题。

再说间谍这回事。

曹无伤是间谍,并且是自觉为项羽提供情报,项羽既没有重金收买,也没有苦口婆心策反,至少说明他是心向项羽的。

曹无伤也并不是唯一的间谍,项伯其实也是间谍。

然而项羽很随意地就把如此宝贵的间谍资源向刘邦交了底,刘邦回去立马咔擦了曹无伤。

相比之下,项羽对自己军中的间谍项庄却不予追究。项庄以后又为刘邦争取到汉中的封地出了大力,汉中正是刘邦日后平定三秦、东向击楚等军事心动进军的跳板。

项羽的战斗力远超刘邦,但在军事情报的研判上,项羽和刘邦差了几个等级,在大局观上,项羽的反应也要比刘邦迟钝得多。

情报分析能力的高下不仅关乎信息的掌握,往往还会直接影响到对战争形势的掌控和天下大势的研判。

因而,这就是曹无伤的意义所在,他呈现出刘项在情报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上的差异。

这样一个人物,在惜字如金的司马迁笔下完全可以忽略,为何要在《史记》中五次提到曹无伤,其中自然隐含深意。

《史记》中的曹无伤和项伯,串联起了刘邦和项羽两条线,鸿门宴这段精彩的描述,在明暗双线并行与交织中进行。曹无伤和项伯都不是主角,他们却共同串起了鸿门宴的与会双方,尤其是曹无伤,明明没有露面,却又深刻影响了历史进程,表现出强大的叙事势能。

这就是《史记》精妙的双线叙事技法,也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 珍宝尽有之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