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当仁不让”的兵变者——赵匡胤

时间:2022-04-03 18:51: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赵匡胤生逢乱世的五代十国,军阀林立,政权更迭频繁。军人家庭出生的赵匡胤,几经波折投奔了后汉的邺都留守郭威。公元951年,后汉皇帝刘承祐不想受制于手握重兵的大臣,预谋杀死郭威,郭威知道后领兵反叛,推翻后汉,即皇帝位,改国号周,就是历史上的"后周"。赵匡胤被任命为东西班行首,官虽不大,却终于入得了官场。

赵匡胤

公元954年,郭威驾崩,柴荣即皇帝位,任命赵匡胤统领禁军。一次北汉来犯,柴荣领兵御敌,正摆开阵势,将领樊爱能临阵而逃,军心大乱。赵匡胤见情况危急,率领自己的部下杀将上去,迎战敌军主力。后汉军战败溃退之际,赵匡胤乘胜追击,直追到敌军城门口,火烧城门。柴荣见赵匡胤左臂被流矢所伤,下令撤军。

此战之后,柴荣更加信任赵匡胤,赵匡胤伐淮南、克连珠寨、攻寿州、北伐契丹等,为柴荣打了很多胜仗。凭借赫赫战功,显德六年(959年),赵匡胤被任命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而此时的柴荣已经卧床不起,重病缠身的他把重权交给了他所信任的赵匡胤,于同年驾崩,柴宗训继位。

柴荣故里

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免不了"主幼国疑",政局很不稳地。当时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政治嗅觉敏锐的官吏指出赵匡胤不该再掌管禁军,甚至有除掉赵匡胤的主张。周恭帝即位不久,就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这对赵匡胤是个不好的兆头。他也加紧活动心腹,殿前司和侍卫司都变成了自己的兄弟、心腹。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这天正是春节,朝堂之上百官朝贺,好不热闹。此时,战报传来:"后汉联合契丹正打过来了!"朝堂顿时气氛紧张,垂帘的符太后没有主见,问宰相范质。范质知道只有让赵匡胤出兵才能解此危难,赵匡胤拖言"兵少将寡"拒绝了,范质只好将全国兵马指挥权交给了赵匡胤。

陈桥驿遗址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领兵出了开封城,军行至陈桥,命令军队扎营休整。而此时的东京城内,谣言又起"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朝廷上下慌作一团。赵匡胤心知肚明,要想让这些士兵绝对听命于自己,就要先堵了他们的退路。

到了夜晚,赵匡胤的亲信在军中议论:"如今皇帝年幼,不能决断,我等或战场杀敌或命归黄泉,谁人知晓;不若立赵点检为帝,他知晓部下,然后在出征讨敌。"果然,将士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亲信赵普见时机已到,授意将士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酣睡"的赵匡胤身上,然后,将士们一同下跪,山呼"万岁"。赵匡胤这才"惊醒",忙拒绝道:"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众将士曰:"惟命是从!"赵匡胤于是宣布:回东京后,对后周皇帝、太后、公卿不得为难,听命者赏,违命者斩。众人"喏"。

赵匡胤领兵回到开封,兵不血刃夺取了后汉政权,恭帝禅位,赵匡胤登记,国号"宋"。

宋太祖赵匡胤

这场兵变,宋史记载上极显出赵匡胤的被迫称帝。其实"鸟无头不飞",兵变需要领袖,朝廷也需要领袖,是真是假又如何呢。何况,比起武力的篡位,赵匡胤的兵变很温和,处处小心谨慎,把民怨降到最低,可见他不是莽夫、弄权之人,从柴荣临死前的委以重权可以看出,从他登基后的施政也可以看出。

关键词: 可以看出 被任命为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