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中国2022年左右将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向全世界开放

时间:2018-11-06 08:34:23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2022年左右将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参与空间站科学应用研究。

11月5日,在珠海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高峰论坛上,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作出上述表述。

赵坚在会后接受包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内的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各项任务的细节:

在探月方面,赵坚表示,后续对月球的探测包括对月球的南极、北极等探测。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4个月球探测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7米分辨率的全月圆,2019年将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

同时,月球只是探测深空的一个起点,月球以远,以火星为代表的深空探测任务是国际空间探测科学发展的前沿,也是热点。

在深空探测方面,他表示,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在2020年发射探测器,经过将近8个月左右的飞行,到2021年,首个火星探测器将对火星实施环绕巡视以及着陆探测,这个任务正在抓紧实施。后续还将实施三次深空探测任务,包括采样、小行星探测等。

赵坚称,目前在深空探测这块,我国做了统筹的安排。第二次火星探测将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对火星进行采样,还要返回,相对第一次任务来讲,难度更高,现在也在进行相关的论证工作。此外,小行星以及木星系的穿越探测任务,相关的技术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论证中。

赵坚称,尽管有些探测任务的具体时间表还没有完全确定,但总体考虑是比较完善的,得到了相关方面的认可。“小行星探测的时间表,根据技术准备的可能性,将在相关年份发射,这个时间可以交叠,不是完全串行。至于木星系的探测难度会更大一些,相对来讲应该会在火星探测之后再继续展开。”

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中国2022年左右将建成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邀请联合国各成员国积极参与空间站科学应用研究。

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方面,截至目前,中国各类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超过200颗,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以来,发展得到迅速提升。2025年前还将研制发射近百颗卫星。

这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已发射14颗全球组网卫星,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全球组网,建成完整的有35颗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此外,在全球低轨卫星通信系统方面,将加快推进建设,开启卫星互联网应用的新时代,以实现天地互联、协同使用(卫星通信+地面5G系统)。

在运载火箭系统方面,截至目前,共实施了290余次发射,将400多个航天器送入太空,现役7个系列、12型产品,新一代运载火箭和小型商业火箭在迅速发展。

谈及国际合作,赵坚表示,因为航天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投资巨大、周期长的重大科学联合活动,所以航天领域的重大项目采用国际合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目前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重大任务都会进行广泛的合作。

截至2018年10月底,国家航天局已与38个国家航天机构和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24项空间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建立14个航天合作机制,深度参与联合国外空委等20个国际组织的相关工作。

其中,中法联合研制的中法海洋卫星,去年成功发射,首次能够实现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揭示海洋的活动变化规律,在利用海洋防灾减灾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都将作出新的一些科学性的探索。此外,中法联合研制的天文卫星,现在正在进行研制,这颗卫星对于探索黑洞等相关的复杂天体活动规律将有重大的贡献。

中意联合研制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于2018年2月2日发射成功,将对地球磁场变化和活动规律进行探测,积累相关数据,为未来人类对地球上发生的地震等重大变化进行科学研究等做准备,目前两国正在加快推进中意电磁监测02星的研制。

中巴(西)合作方面,已经成功研制发射了5颗地球资源卫星,明年还将发射中巴地球资源04A星。

中欧合作方面,于2000年联合实施地球空间探测双星计划,欧空局为嫦娥一号、二号、三号任务提供测控支持。目前,双方正在推进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中俄合作方面,1992年签署航天合作协定,2000年成立航天合作分委会,制定航天合作大纲。2017年,中俄双方成立运载火箭和发动机项委会,在运载火箭等领域开展合作。

中美合作方面,今年10月,第69届国际宇航大会期间,中美两国航天政府就后续航天领域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沟通。

此外,中国国家航天局还在积极拓展在联合国外空委、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合作,包括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

为了加快推进卫星信息系统,服务“一带一路”的政策,中国航天局将会同中国气象局推动风云气象卫星,向非洲、阿拉伯国家提供遥感服务。推动空间信息走廊,不仅为中国民众服务,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和支持。

赵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8年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来讲是很重要的一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年还没结束,但今年的航天研制生产任务非常繁重,特别是出厂发射卫星数量增长比较快,今年发射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历史峰值,发射将创新高。这反映了我们航天发展处于很健康、很快速的时期。”

赵坚表示,在国家确定相关任务规划和安排以后,今年将开展后续重大任务的深化研究和论证工作,按照程序报请国家批准立项,“所以我们后续几项重大航天工程的任务,都要从今年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实施方案的论证。论证成熟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以后,按程序要报国家批准立项,再全面开展工程建设。”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