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陕西千阳:非遗老手艺,“绣”出新气象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站

时间:2023-09-09 11:39:49    来源:腾讯网    


(资料图)

“看看,这是我们的线上订单,这笔是9万元,这笔是10万元……”王海燕操作身后的大触摸屏,言语里满是自豪。随着她的操作,一个个订单详情图片呈现在屏幕上:细节丰富的刺绣虎头帽、憨态可掬的布老虎……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皆出自陕西宝鸡市千阳县的“西秦刺绣”绣娘之手。

西秦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独具风情的造型、用色和工艺,备受人们的瞩目与喜爱。北京冬奥会上走红的虎头帽,就是西秦刺绣的标志性产品之一。千阳县,是西秦刺绣的发祥地和主产区。在千阳,21家刺绣产业合作社、1.2万名“绣娘”,正努力让这项流传已久的技艺焕发新的活力。王海燕和她创办的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也参与其中。

王海燕展示虎头帽产品。马涌摄

千阳的绣娘和刺绣合作社都各有绝活,有的在技艺上改良创新,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的技法融进西秦刺绣创作;有的在作品造型上倾注心血,开发的刺绣青铜器、朱鹮、红苹果等产品深受欢迎。1978年出生的王海燕,曾在上海一家服装厂工作15年,年纪轻、见识广的她,对于如何发展西秦刺绣,有自己的想法。

她认为,想要让西秦刺绣走进更多人视野,关键在于利用电商扩大销售。但传统的西秦刺绣由绣娘独立手工制作,产量有限不说,视绣娘的个人技术,每一件成品在造型、色彩上,或多或少都有区别。这样上网销售,便成了“货不对版”,消费者难免有意见。怎么办?想到自己在服装厂的工作经历,王海燕有了点子。

2009年,王海燕回乡创业,在她创办的合作社内,探索新的经营之道。她引入机器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造成的差异;在必要的手工环节,她推行流水线工作法,每名绣娘只负责一个产品中的某个环节。一顶虎头帽,经几名绣娘的手,有的只做眼睛,有的只做鼻子,最后再组合起来,最大限度保障成品的一致性。她吸纳乡村劳动力,在她的生产流程下,努力让绣娘“人尽其才”:年轻体力好、学技术学得快的,就安排复杂、精密一些的任务;年岁大一些的,就安排相对简单的环节。无论技艺高低,都能获得一份收入。

机器刺绣车间一角。马涌摄

王海燕的合作社生产的刺绣产品,继承了西秦刺绣传统的造型、纹样和技法。那些虎头帽、老虎枕等,虽是批量生产,但依旧原汁原味。除此之外,她还开发新产品,比如将传统虎头帽的刺绣纹样,“嫁接”到棒球帽上,不仅让人耳目一新,也更方便日常穿戴出门,一经推出,深受好评。

眼看天气渐凉,王海燕也准备忙碌起来。每年冬季是虎头帽等产品的销售旺季,月销量高的时候能达到两三万件。而放眼整个千阳县,刺绣产业已实现年产值8600万元,人均增收3800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刺绣产业园里热火朝天,设计、生产、培训、展销、直播带货,有条不紊。留守妇女忙碌起来,返乡青年越来越多,处处活力满满、气象一新。

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带货刺绣产品。原韬雄摄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