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民生 > 正文

文化|走进沧桑 每日观察

时间:2023-02-04 10:20:10    来源:渭南日报社    


(资料图)

王政

澄城的尧头窑,我不知去过多少次了。每次去,都有变化。从基础设施到景观布置,从老街面貌到遗址区的环境,从古旧宅院到两大祠堂,变化有大有小,有显眼的,也有不留心就不易发现的,总之都在变。特别是遇到各类节庆活动,园区都要想办法搞一些文化活动,把环境装扮一新。

冲着亘古不变的沧桑,我对这些热闹和繁华不大感兴趣。如今的时代,繁华到处都有,热闹随处可寻,而尧头窑的灵魂在传承千年的技艺,在于跨越唐风宋韵还震撼着我们灵魂的尧瓷文化,在于那一团千百年来跳跃不熄的炉火,在于点燃那一团炉火的尧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去尧头窑,我更喜欢去遗址区,在那些古窑场跟前注目,在那被岁月剥蚀的窑砖上探寻曾经的不易,在那支撑着老窑顶的木柱上寻找时光的印记。喜欢站在遗址区的沟畔,眺望那连绵起伏的梁峁,让思绪飞进那重重叠叠的坡梁间,在那里探究千百年前人们挖运矸石黏土的古道遗迹。喜欢凝视着沟边那一片片茅草,看它在吹了千百年的风中,摇曳了千百年,也和尧头窑守望了千百年。我知道,我不是尧瓷专家,对尧头陶瓷的人文内涵、历史价值、学术意义没有研究,我即便和那里的古窑、砖瓦、梁峁,对视凝望上几天几夜,也不会得出什么的思考,更不会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我喜欢那种面对沧桑、面对荒凉的感觉。

记得前些年,在尧头窑遗址区南边山梁间摆那些长龙一般的“瓮阵”,就有人认为,那样做破坏了遗址区的原生态。但是那些摆布在山梁间的瓷瓮,还是挺有气势的,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人一下子记住尧头窑。认为破坏了遗址区原生态的人,我想最根本的主要是觉得,摆那些“瓮阵”打断了面对苍茫的山梁,感受历史、感受沧桑的情绪吧。

前几年,为了拍摄乡村老宅大门上遗存的门头牌匾,我们从尧头窑遗址区瓦渣坡下面的河边过去,来到一个老槐院。据说那条河过去是运送货物的要道,也是烧造陶瓷的泥浆区。那个槐院的人家过去都是烧瓷器或者挖煤窑的大户,随着岁月流逝,大都搬迁到镇上或者县城。整条槐院,房子大多都已废弃,沟坡处随意堆放的废旧匣钵和砖块似乎在诉说着那里曾经的热闹。

那次我们还去了老街西头右侧的后坡,据说曾经是做黑窑和碗窑的李家居住的地方,原有十余户人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陆续搬到尧头新村和南城新村。从倒塌的砖墙可以看出,那里居住的人家绝不是一般的平民庶户。繁华褪去,荒凉可见。

走过那些废弃的槐院和居住区,我不禁想到张贤亮的“出卖荒凉”,更不由得奢想,要是尧头窑的荒凉也能卖出去该有多好!正好,最近一次去,发现遗址区好多地方都在施工,对道路进行改造修复,窑址群的山峁上新修了一条步道,周家家庙原来破败的房屋、院落都得到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和加固。也许这就是对尧头窑的荒凉进行包装和推介的开始吧。

尧头陶瓷的根在民间,魂在古拙,尧头窑的灵魂就在于它的沧桑,在于它的荒凉。任何时候,走进尧头窑,都要给人留下走进沧桑,感受沧桑的思绪空间,留下与远古对话,与先民交流的灵魂载体。

关键词: 千百年前 连绵起伏 运送货物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