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即时 > 正文

芜湖“智造”冬奥主火炬外形部件

时间:2022-02-17 07:24:05    来源:安徽商报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最后一棒的火炬手将手持火炬插入“雪花”中心,由位于芜湖市的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3D打印出的北京冬奥主火炬“飞扬”在全世界面前“绽放”。2月16日下午4点左右,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联系了此次全程参与研发生产冬奥会主火炬3D打印部分的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90后”总工程师沈力。

主火炬外形部件 均为“芜湖造”

据北京冬奥组委消息,北京冬奥会火炬家族包括三位成员,分别是手持火炬、主火炬、三胞胎场外火炬(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火炬由火炬外壳和燃烧装置组成。冬奥会主火炬由航天科技集团总体负责,“飞扬”主火炬核心部件,由航天科技集团设计,运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氢能技术。开幕式上的主火炬和各分场馆、火炬展示馆的火炬(壳体)外飘带、内飘带、格栅、燃烧管均是由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利用3D技术打印而成,再经过后期抛光后组装。

因为保密的需要,作为生产方的沈力团队并不知道自己制造的是冬奥会主火炬。“我知道是类似于火炬的形状,但是直到开幕式那天,看到我们制作的主火炬在舞台上绽放的那一刻,才意识到我参与了一场盛大的活动。”沈力说道。

13个月攻坚

不断实验修改

从2020年9月哈特三维公司接到相关科研任务,到2021年10月底主火炬最终定型,近400个昼夜,从最开始的实验制品到材料不停地实验更换,经历了多轮易稿,冬奥主火炬最终才呈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我们现在看到的冬奥会主火炬,采用的是钢材料3D打印轻量化工艺形式,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据沈力回忆,从主火炬的设计生产到最终定型,在设计图纸上经过4次修改。在打印材料的采用上,他们先后选取钢材料、铝材料、铝和钢的混用三种形式,不断实验。

每一次的修改,对于沈力和他的团队而言,都意味着从头再来。

沈力说,主火炬从设计到生产、实验测试、交付是一件系统的工程,他们在其中具体负责前期主火炬外形的制造。“但只有一整套流程走完,才能确认此款火炬需不需要调整,要在哪些步骤上调整,而这时我们就要从头再来,按照新的设计要求,重新‘打印’。”

“我们需要很精细地把握产品的尺寸外形和致密度。”作为生产的前端,他们主要负责制作火炬“毛坯”,后期还需要经过抛光、打磨、喷漆、镭雕、火炬设计组测试等工序。如果在3D打印的环节里,产品出现缺陷或者空心率较差,会使得后面的工序很难进行。

传统制造要半个月 打印只需3天

据沈力介绍,按照奥运火炬的应用要求,主火炬因为需要持续的高温燃烧,所以有长时间耐高温的要求,并且还要兼具火炬的美观、火焰的美观、火炬的展示功能。“可以说是既要具有功能也要具有颜值。”

沈力说,为了让主火炬的火焰分散,更具有欣赏性,他们多次选取不同的材料和通过使用格栅,将火焰进行分隔,最终呈现出了开幕式上观众看见的样子。

“如果按照传统工艺制造火炬需要近半个月的时间,但是通过使用3D打印技术,3天左右即可制造出一套火炬。”沈力说,3D打印技术通常应用于航天工业领域,相较于传统制造工艺,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制造、快速成型,能够最大程度缩减火炬的制造周期。同时,在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更新的产品的迭代中,该技术可以快速响应设计方的要求,提高效率。

为了保证主火炬火焰“惊艳”而使用的格栅与燃气管等精密部件,也是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痛点。3D打印技术相较于传统加工制作手法来说较为环保。沈力说,“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技术,而且避免了大量材料的损耗,我认为这与本次冬奥会‘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的主题十分契合。”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注册成立,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投资入股企业,其依托学校在航空航天先进金属材料方面的研发优势,以及自身具备的技术研发硬实力,用芜湖的科技“智造”水平承担起了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的研发与生产。此次参与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研制的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我们只是一家初创公司,还很‘年轻’。”在电话中,沈力谦虚地说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 刘晓然

关键词: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