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特别关注 > 正文

“双减”之下推动学生减负 周末成艺术培训主战场

时间:2022-03-10 10:20:22    来源:半岛都市报    

教育部出台公告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

“双减”之下推动学生减负,学科类培训机构得到有效监管,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也概莫能外。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出台公告,加强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防范培训质量不高、价格肆意上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记者走访多家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探访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开课情况。

非学科类培训一样要监管

自打“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致力于义务教育减负增效,而围绕校外培训的系列组合拳,也为学科类培训戴上“紧箍咒”。一时之间,不少学科培训机构转型或摘牌,甚至转换赛道进入非学科领域。教育部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学科类培训线下与线上机构压减率分别为91.45%和87.07%,培训机构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近日,教育部又出台了具体公告,要求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其中要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应当努力提升培训质量,培训收费应当实行明码标价,培训内容、培训时长、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不得以非学科类培训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就非学科培训的预收费,要求全部进入本机构收费专用账户,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

仍有机构以优惠吸引长付费

自从“双减”政策发布,有关培训的话题便成热点。3月4日下午6时许,记者在市南区一家机构探访时了解到,这家机构主要从事美术、书法、舞蹈培训,学员人数在100名左右。其负责人告诉记者,“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周一至周五来培训班的现象减少,多数学员都调整了集中上课时间,让周六周日成艺术培训主战场。“应该说,自从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对非学科培训有些促进,但类似我们这样的培训,报名人数增加也不算明显。”从她与家长交流情况看,较多的家长在政策影响之下,为孩子增加了体育类培训。

记者在采访家长的过程中发现,也有个别非学科培训机构存在资质不全,或者依然引导家长进行长付费,承诺在学费上给予一定优惠。家住在市南区的一位家长说,她为儿子新近报了架子鼓和编程,当时,有机构提供三个月、半年和一年的付费方式,但一年期会相对便宜一些,综合计算下来还是选择了一年期。

保障培训质量,享受更好服务

记者了解到,青岛也在积极稳妥开展非学科培训治理工作,开展办学许可证公示试点,增加新批准的非学科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公示内容,标注不得收费超过三个月,提醒家长理性选择培训机构和缴纳学费。

目前,青岛已经建立推广山东省首家民办教育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实施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预收费管理,90%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平台管理。严查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机构使用规范合同率达98%以上。制定培训机构治理负面清单,梳理不得开展学科培训等禁止性条款50条,为培训机构办学划清了底线。落实“双减”政策截至1月份数据显示,青岛全面开展证照不全机构检查,共查处证照不全培训机构322处,取缔84处,纳入黑名单67处。

“青岛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展比较好,尤其在双减政策推出之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对全面发展的需求。”青岛市家校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青岛市素质教育促进会名誉会长孙增信认为,教育部出台政策规范机构行为,目的在于规范行业发展,进一步解决以往机构存在的资质不全、收费不合理、课程质量不高等问题,进而保障培训质量和教育质量。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让问题机构退出培训市场,优质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最终让孩子得到安全、高质量的教育。(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郝春梅)

关键词: 艺术培训主战场 交完钱机构跑路 已成过去 非学科类培训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