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读书日,你捧起了哪本书?

时间:2018-04-23 15:30:54    来源:新华网    

夜深人静时,来24小时书店坐一坐

越来越多的24小时书店在全国各地慢慢崛起,最近网友关注度极高的要数北京正阳门外的PageOne(新经典书店)北京坊店,这是继三联韬奋书店、雁翅楼中国书店、花市新华书店之后北京的又一家24小时书店。

PageOne北京坊店 新华网 邢贺扬 摄

它是一座有着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共有三层,面积近3000平方米。一进入书店,便惊艳于其新颖别致的布局。书店的顶棚如浩瀚星空,两侧高6米、长50米的高大书墙直抵屋顶,视觉冲击力十足;敞亮的玻璃橱窗,炫酷的发光墙体,个性十足的书架,白色的柔光灯映射出简练的几何图案,完全不像传统的书店,而是一方艺术天地。

PageOne北京坊店内景 人民日报记者 贺勇 摄

在重庆,也有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吸引着众多爱书之人前去坐一坐。

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城市书房”是一家自助图书馆。该图书馆藏书8000册,有阅览座席40个,24小时对公众开放。市民凭二代身份证或有效读者证即可进入馆内阅览和借阅图书。

4月19日晚,市民在位于重庆三峡广场的“城市书房”内看书。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夜深了,购物商场、办公大厦中的灯慢慢暗去,而越来越多书店内的阅读灯逐渐亮起,夜晚城市中的微光在悄悄影响着身边人。

分享知识,带动更多人一同阅读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就我国国民阅读率进行调查,发现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

4月21日,作家安意如在“社区阅读主题日”活动上讲解诗词写作。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 摄

4月21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主办的“社区阅读主题日”活动在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举行。活动内容涉及诗词沙龙、故事分享会等。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文苑旧书店,70岁的段存瑞在自家书店的二楼看书(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北京图书大厦,自4月20日至4月23日期间在各楼层显著位置推出“‘读享’精选榜——4.23世界读书日优秀读物展”,将优秀出版物呈现给读者。活动期间,精心挑选千余种时政、社科、人文、文艺、教育、少儿、科技等类别图书和音像制品进行集中展示,同时,向读者推出“‘读享’精选榜”图书可享受八折优惠和“你读书·我买单”手机微商城摇一摇抢现金红包活动,为读者奉上更多文化惠民新举措。

重庆市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学生在校园内晨读(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为阅读“打卡”,给思想“充电”

当爱书人捧起书本,就如同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处栖息地,与写作者进行一场智慧对话。

在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地铁站,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候车间隙阅读电子书(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仲莎乡中心小学学生在校图书室内阅览书籍(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巴音希里嘎查,有座独特的敖包,牧民们亲切地称呼它为“书敖包”。那是牧民阿拉腾毕力格和弟弟哈斯毕力格用3000多块石头堆起的敖包,每块石头上用蒙古文刻着书名。出于对书籍的热爱,兄弟俩在政府的帮助下修建了“书敖包”以及图书馆,用这种传统的形式唤起牧民们对书籍的重视,搭建知识的桥梁。目前图书馆存放有4万多册图书。周边牧民忙完生产后,会抽空到图书馆借书、看书,生活中如果遇到法律、健康、畜牧养殖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到图书馆来查找资料。

4月22日,阿拉腾毕力格在图书馆整理书籍。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4月22日,阿拉腾毕力格在整理书敖包(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是所有爱书人的节日。世界读书日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1923年,西班牙作家文森特·克拉维尔向加泰罗尼亚大区政府提出在西班牙设立读书日,以纪念塞万提斯及其伟大作品《堂吉诃德》。1926年,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设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读书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读书日自此成为一个全球性节日,每年都有100多个国家参与这场热热闹闹的书籍狂欢。

世界读书日的设立目的在于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仅在阅读中汲取知识,也不断适应着阅读方式的演变,思考着人类与书籍的关系。(新华网文化频道综合)

上一篇:用银幕再塑红色记忆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