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太子朱标并非仁弱,他具有高明的政治智慧,连朱元璋都小看了他

时间:2022-04-02 21:41:5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洪武年间,有人向朱元璋告密说晋王在五台上藏有重兵,妄图反叛。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就要发兵征讨。

晋王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子,为马皇后所生。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封为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史称朱棡多智而残暴。智谋与残暴集中在一起,朱棡很容易被当成一个危险分子。而且洪武年间,朱元璋以诸王镇守边境及重地,他们大多都有王府护卫,在军中威望也很高。尤其是秦王、晋王、燕王等藩王,朱元璋经常命他们率大军攻打蒙古。另外,山西与蒙古相隔不远,如果里外相通,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朱元璋才会如此急切。

太子朱标一向奉行仁义。他得知此事后,立马阻止了朱元璋。他劝道:"父皇万一发兵前往,而朱棡抗命的话,是父子之间相互为敌,这对天下、后世都没有好处。何况朱棡是否反叛还不知晓。"他建议道,儿臣在巡视陕西时设法将晋王带至南京,交由父皇发落。朱元璋想了想,觉得朱标所说也有道理,便同意了其建议。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朱标奉命巡视陕西,考察在西北建都的可能。期间,西北诸王相继来为朱标接风洗尘,其中就包括晋王,众王相聚十余日。朱标临离开时,他故意让晋王送他一程,这一送就到了河南。朱标于是顺势要求晋王跟他一同进京面见父皇。朱棡无奈,只得从命。

朱元璋一见晋王前来,不由怒火上升。朱棡能来说明他并无反叛之心,但是其类似私自屯兵等违法之事估计也不少,要不也不会传出这样的谣言来。盛怒之下的朱元璋就要将朱棡处死。朱标在旁边看着不忍心,便跪下为弟弟求情。在其百般祈求下,朱元璋终于答应放过他。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棡的晋王爵位被废除,他成了庶民。朱元璋下令他不得离开京师半步。

朱标天性友爱,他觉得朱棡这个弟弟可怜,便时常来到其居所,以言语劝谏。久而久之,朱棡终于有所悔悟,日夜痛哭号泣不止。朱标便将朱棡的表现报告给了朱元璋。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步入晚年,马皇后去世之后,他一直感到孤独、凄凉。他听说朱棡一直在哭泣,且有悔意,心下也是不忍。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是马皇后之子。于是他选择原谅了朱棡,并下诏恢复了其爵位。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朱棡去世。二个多月之后,朱元璋也随即去世。父子俩同年去世,而且儿子比父亲还要早,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太子朱标主张以仁义治天下,不光是晋王朱棡,像秦王、周王等都曾受到过朱标的求情之义。朱元璋一直觉得朱标的这种作风不是真正的帝王之道,他曾多次运用各种手段让他明白当皇帝就要学会狠厉。最狠的一次是,朱元璋命人将装满尸体的撵车故意从朱标身前经过。他想借此激发朱标的刚厉之气。不过朱标的反应却没有如朱元璋之意。他见了这些尸首,眉宇之间不胜悲怆。他两手合十,祈祷道:"善哉,善哉。"气得朱元璋面色铁青。

不过细想之下会发现,朱标的仁义之策并非一无是处,而是一种高深的策略。

首先,朱元璋在洪武一朝一直行事残暴,不管是大臣,还是小官员,都没有逃出他的荼毒。当时虽然没有看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朱元璋可以说已经有些触犯了缙绅阶层的利益。当时因他的残酷政策被压了下来,但是不代表他们就没有不满之声。缙绅在古代是王朝统治最核心的一个阶层。朱元璋能够得天下,缙绅功不可没。如果朱标也要坚持实行这种政策,王朝内部的矛盾必然会越发尖锐。等朱元璋去世后,事情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朱元璋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蓝玉案之后,便下诏废除了那些毁人身体残酷重刑,并且取消了锦衣卫的设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朱元璋的政策是"张"的话,到朱标就需要"弛"。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标的坚持其实也有他的道理。这是一种大势所趋。

其次,从朱标对于晋王朱棡一事上的处理来看,这中间其实体现了很高的智慧。看似仁厚,实则最为适合。在朱元璋这种威严统治下,他的儿子会反叛,只能是流言。现代人都不会相信,更别说当时的朱标了。朱标深切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提出了这样的处理方案。朱元璋是有些急火攻心,但是朱标冷静、沉着。

他劝说朱元璋的话细想之下非常有道理。如果父子之间兵戎相见,影响实在太过恶劣。而且朱元璋的其他儿子都在外统兵,这对他们的刺激也非常大。那朱元璋以藩王藩屏王朝的政策就要被彻底颠覆了,甚至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确实是对当时及后世都没有好处。

朱标决定巡视之时将朱棡带来,显示了他的强大信心,他相信自己可以搞定这件事,一定能带回朱棡。他将朱棡带到京师,朱棡因之受罚。一般人都会对朱标这样的有怨心。但是朱标又天天去陪伴朱棡,不仅不让他产生这样的恶念,还让他真正感受到了深厚的兄弟之情。

他一方面消解了朱元璋的愤怒,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件事,一方面也让朱棡承了自己的人情,提升了威望。晋王看似受罚,实则什么也没有损失。朱标处理得非常漂亮。

朱标是太子,他需要服众。他的这些做法,让其威望直线上升。不光秦王、晋王,就是燕王朱棣对他都非常恭敬。如果朱标即位的话,估计应该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

(《明太祖实录》、《明史》等)

关键词: 这是一种 这个道理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