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檀渊之盟:为何宋朝要花钱买安宁?

时间:2022-04-02 21:43:5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一般人觉得宋朝比较弱,因为北宋南宋都是被北方民族建立的国家金朝、元朝灭掉,所以大家觉得宋朝窝囊,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实际上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寿命过三百年的王朝只有两汉和两宋,唐朝二百八十九,明朝二百七十六,清朝入关以后是二百六十八,都没过三百年。他是屡战屡败,败了三百多年还能活着。

拿破仑也是百战百胜,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一切光辉,最关键的一仗打败了也就完蛋了。所以宋朝其实在武装力量的建设上是有成就的,武力并不弱,是它的环境非常不好。

汉唐时代遇到的对手,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鹘这些都是部落,就是游牧部落没有政权的雏形。而宋朝面对的对手辽和西夏都跟宋朝一样在制度上全面仿效宋朝,高度中央集权化,有皇帝,有百官制度,有科举,种庄稼。所以他们的抗自然灾害打击的能力,政权的协调运作能力,都比汉唐时期的对手强上好多倍。

所以宋朝对手很强大。而且中原王朝修长城是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但由于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北方天险尽失,所以宋辽的边境线在白沟一带,宋金在淮水,没有天险。而且宋王朝的疆域在中原历代王朝里边是最小的,草场尽失,产马的地方都不在宋朝的版图之内,没有骑兵怎么跟北方游牧民族争锋?

宋朝极盛的时候,马军司三万多人,只有一万多匹马,到了南宋末年只有一千多匹马,只有将领有马骑,大部分的士兵都是步行。所以宋朝对北方民族作战的时候就很吃力。

后来宋朝人发现了一件法宝,就是糖衣炮弹--岁币,范仲淹做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在今天的延安这个地方跟西夏党项打仗很吃力,勉勉强强能打个平手,而且大部分时间是采取守势。皇上一看范仲淹劳苦功高,就让他调到绍兴去做知州知府。

范仲淹一年之后,给皇帝上书说:兵马精劲,西戎之所长也,金帛丰富,中国之所有也。意思是可以花钱买消灾,因为每年给他的岁币只相当于臣治下两个县一年的收入。而打起仗来可就不是这点儿钱能解决的了。所以范仲淹说花钱买个和平,有人说这范仲淹也太汉奸了,打不过人家就花钱买?不是那么回事儿,和平降临就会要开展贸易,边贸互通有无,丝绸、瓷器、茶叶、书籍都是高附加值产品,我把东西卖给你,然后我给你那点岁币就挣回来了。

宋朝皇帝也非常聪明,跟边境的官员说游牧民族这政权,如果他们需要书籍和奢侈品,一定要卖给他们,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奢侈品好理解是豪奢之心,他看书总比他天天拉弓强得多。所以辽、金、西夏,包括后来的元朝都认中原文化为正统,元朝虽然没有完全汉化,但是它也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这句话给自己建国,叫大元,不用部落的名字。

所以岁币保住一方的安宁。宋辽澶渊之盟之后一百二十年没有发生战争,直到后来这个宋朝联金灭辽是宋朝主动撕毁了两国的盟,才跟辽国再次发生战争。能花钱摆平的事儿是最容易的,能花钱做到的事是最容易做到的。所以对于这个岁币的认识,不应该跟我们晚清时期给外国列强的赔款相提并论。因为正是由于双方不打仗,宋辽长期和平的友好往来使得中原文化传播。

辽道宗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所以这个跟后来给外国列强丧权辱国的那种赔款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能相提并论。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屡战屡败 中原文化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