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被李世民夸作“类我”的李恪,为何不能即位?后人为何那么怀念他

时间:2022-04-02 20:44:4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皇帝的儿子们,大体上可以说"十棵树九棵歪,剩下一棵烧火柴"。当然,也会出现少量优良品种,比如吴王李恪,他被老爹李世民夸作"英果类我"。太宗一点不谦虚,把爷俩都划入"英果"之才,分明是后人贴金时忘了语境。不过,这并不妨碍后人对李恪的评价。

李世民十四个儿子,李恪行三,母杨妃,也就是说李恪不是嫡子。李恪的悲剧,根子就在这个出身。古代普通老百姓,因身份低贱不得出头,岂知皇室子弟出身不好,有时候会要人命!

皇后长孙氏生三子,长子即太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像李恪这种庶子,命中注定是"烧火柴",吃喝玩乐逍遥一辈子,把生命的精华浓缩在短短的三四十年,然后追求往生。

李恪一开始就是按这个节奏发展的,他一岁就被皇爷爷李渊册封为长沙郡王,还扛了一枚湘州刺史的大印。李唐净搞古怪事,喜欢以王爷挂空衔,仿佛显示李家子孙不光能烧火。

小李恪一边吃奶,一边扛大印,头衔换了一长串,直到十七岁那年,才以吴王、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身份,第一次赴任实职。

刚到安州不久,李恪就给老爹上眼药,他把老百姓的农田,当作了皇家猎场,踩坏了庄稼。御史柳范一封弹劾状,告到李世民跟前。

李世民一脸尴尬,这破孩子,一再跟他叮嘱:你要懂得大米饭来之不易,才能吃得长久;你要知道马奔跑之累,你才可以骑得安稳;你要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才能行得稳。怎么转头就忘了呢!

就像所有看不得儿子被人指指点点的老爸一样,李世民挂不住面子,不惜护犊子,他一撂脸:权万纪这个混球,他怎么辅佐吴王的,真是罪该万死!

柳范一听,什么玩意?你这不是杀人犯不抓,抓卖刀的嘛!房玄龄天天在你耳朵边叨咕,都不能阻止你骑马四处浪,凭什么要求权万纪管得住吴王?

好嘛,本来想替儿子遮丑,结果连自己的脸都被亮出来,一巴掌五道杠!李世民气得甩袖而去。

想想也是,不给点教训,这孩子岂不要真的变"柴"了?于是李世民下旨,免李恪安州都督,夺三百户封邑。

一脚踩丢了三百户,李恪第一次深刻体会了"大米饭来之不易"。从此,他痛改前非,自觉接受权万纪的严格管束,把扭曲的身板扶正了。

按这个节奏,李恪应该可以把吃闲饭的福分,延长到六七十年不成问题,说不定成为大唐宗室的顶梁柱也未可知。可身为皇室子弟,跳不开莫名其妙的陷阱,李恪的麻烦不久到来。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小九李治替补上位。可是李世民越看软了吧唧的小九,心里越不放心:这小身板,能扛得起大唐吗?别搞成三世而亡。

夜深人静,李世民睡不着觉,把儿子们一个个拉出来排队,柴火柴火,都是柴火!哎,唯有小三李恪,怎么那么像我呢!

李世民"无事生非",把李恪架上了刀山,他对长孙无忌说:小九太懦弱,恐怕守不住社稷,小三英果类我,我想改立他为太子,你觉得咋样?

长孙无忌心想,真把大唐当你自个儿家私产啦?他眼皮都不抬:不咋样!

李世民生气了:你这么说不就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么?

长孙无忌回怼:太子仁孝,是守成之君,正合适,储君多重要,哪能变来变去?

李世民一时语塞,谁让自己当初被搞昏头,来不及细细考虑,如今木已成舟,再打碎了重建,想想都心碎。罢了罢了!

李世民轻拿轻放,不再提及此事。他唯一可做的就是,不断以严父的姿态,告诫李恪,要以历史上的贤王们为榜样,克己修德,做皇家的辅弼之才。

李恪大概也从来不知道,父亲竟然还有过立自己为太子的动议,他只知道,自己是庶子,除非嫡兄弟都废光了自己才有机会。所以,乖宝宝李恪始终谨遵父命,本本分分活着。

谁能料到,李家父子对这段插曲忘得光光,长孙无忌却永世不忘,甚至由此埋下了一粒毒种子--李恪对皇权有威胁,必须办掉。

李治即位后的第四年,震惊大唐的"房遗爱谋反案"爆发。这本来是一场,由高阳公主挑起的,房家兄弟内斗,跟李恪八竿子打不着。可是房遗爱为了自救,竟然胡乱攀扯李恪,说也参与了谋反。

李恪临刑前,痛斥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 族灭!"言罢被白绫勒杀于狱中。

李恪的死,并没有让后人忘记他,反而让本该默默无闻的他名垂青史,人们提到李恪,情不自禁蹦出两个字眼:冤屈、可惜!

其实,翻开皇家子弟的自残历史,冤案比比皆是,为何李恪就那么令人揪心呢?

一、李恪为人品行端正有治才

除了那一次踩踏庄稼外,李恪"浪子回头",史书没有他的不良记录,相反对他一片赞扬。从李世民后来与李恪的书信中,明显看出他对李恪的亲昵感。

李恪不光品行好,还有造福乡梓的治世之才。据《文献通考》记载,李恪出任宋州刺史期间,"垂顾黎元",把宋州治理得"境内肃然"。

在李恪一生中,李世民和权万纪的教导和辅佐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如果李恪朽木不可雕,谁说他不会跟李佑等弟弟们一样,成为祸害国家的蛀虫?

二、李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李世民想以李恪代李治,他还有一条没说出口的理由:李恪个人能力足够强,可以摆脱包括长孙无忌在内的门阀士族集团的控制。

长孙无忌的反对,也还有一条没说出口的理由:李恪一人占有李氏、杨氏两个皇族血统,他当皇帝,我还不得找地方凉快去?

李世民临终前的政治结构安排,其实并不是他想要的最理想状态,而是无奈之举。唐朝初年的基本政治形态,就是皇权对门阀集团的利用与打压,这是南北朝及隋以来,长期演化的结果。

包括李氏、杨氏、长孙氏在内,他们本身就是门阀集团一员,可是登上皇位的门阀家族,立刻因身份的变化,与其他门阀之间,走向对立局面,隋朝就是这么亡的。

李世民不得不对门阀集团施以温柔的手术刀,既要用又要打。所以,本质上他是不愿意看到长孙氏势力太强。可是李治做皇帝,就不得不需要护航人,其他门阀不可信,长孙氏好歹是李治的亲舅舅,别无依靠,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李恪就不一样,他除了是李唐子孙,还是隋炀帝的外孙,脚踏两大门阀家族。这个天然优势,李治不具备。加上李恪的能力和英武果决的性格,根本不需要依靠哪一个门阀家族,完全可以像他一样,玩弄门阀集团于鼓掌。

所以,他确实是比较理想的储君。也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等门阀士族,打出"李恪登基就是隋朝阴魂复活"这样的奇谈怪论,坚决反对的背后理由。

除非李世民准备在他去世前,就有把握干掉门阀集团,否则他断然不能与门阀集团翻脸,只能立李治,靠长孙无忌保驾护航。而李恪,则成了李世民心有不甘,手足无措状态下的牺牲品!

三、李治失唐的遗憾加重李恪的份量

有意思的是,小九其实并不像李世民认为的那样柔弱,他联合武则天等寒门士族,把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豪门士族集团,搞破产了!

只是为了治理豪门士族这个没落的魔头,李治无意中又释放了一个更厉害的大魔头--武则天!结果搞得李唐改武周。

虽然武则天最终把江山还给了李唐,但是后世的文人士族对此并不买账,他们把武周及武则天,一直当作帝制文化的反面典型,不遗余力地鞭挞。

由此后人不断设问:假如即位的是李恪呢?还会有李唐的这段屈辱史吗?

其实这个设问是无解的,正因为无解,他们才可以根据个人愿望,肆意在大脑里推演假设的结果。在"英果类我"、"垂顾黎元"和"更立太子"的基本印象中,人们不难把李恪,塑造成第二个李世民。

再加上李恪本人遭受的不白之冤,让人同情,让人扼腕叹息。一个虚幻中,最完美的形象跃然于脑海。

关键词: 长孙无忌 门阀士族 来之不易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