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唐朝历经8年安史之乱,为何还能苦撑150年?有钱是续命的关键

时间:2022-04-02 08:56:5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对唐朝最后的印象仿佛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前的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很有看头,而这之后的唐朝皇帝在历史上就没什么存在感了。

安禄山捅破窗户纸前,唐朝是辉煌盛世,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有着璀璨的文明和华美的景象,开放繁华,八方来朝,是后世的骄傲,甚至是古代中国的象征,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唐人街就是证明。

但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还有些什么,能说得上来的人不多,某些朋友大概还以为安史之乱没多久唐朝就结束了,其实这是种错觉。

唐朝618年建立,907年灭亡,而安史之乱发生在755至763年,也就是说,此后唐朝还存活了近150年。

咱们都知道,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损伤是极大的,此后唐朝深陷藩镇割据和宦官干政的泥潭,再也没能拔出脚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生产几乎停滞,底层百姓深受战火之苦,生活痛苦不堪,可以说这是一个王朝的空前浩劫。

那么问题来了,已经虚弱至此的唐朝,为何还能苦撑这么长的时间呢?

这么说吧,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唐朝依然掌握着江南财赋重地,国库并不空虚。安禄山发动叛乱,是从河北的范阳起兵,之后祸祸的也基本是北方,南方还是比较安稳的,经济民生没受太大损害。

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只要财政还正常,那就有了继续运行下去的基本条件。

何况,安史之乱对大唐是场劫难,对南方却是一次崛起的机遇。此前,唐朝的中心在北方,但北方民众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逃,政治、经济重心随之由北转南,客观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换言之,安史之乱后的南方比以前更富足,能为大唐提供充足的财政收入。有钱就什么都好说,招兵买马不是大问题。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弱归弱,却还有一些精锐部队,由皇帝最信任的人统领。南方收上来的税赋养活了唐王朝的军队,军队反过来保护着南方的安全,两者相辅相成。

有兵有钱还有地盘,尽管唐朝被地方藩镇挤压得已经毫无威信,但续命成功也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没有出现雄才大略的一代明主,但大部分也不是杀伤力强大的昏庸之君,也没有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愚蠢的皇帝,纵有缺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资质普通的继承人,不甘于亡国的命运,兢兢业业。

加上又出了郭子仪、李德裕这样给力的大臣。君臣的共同努力,也在客观上延长了唐朝的存活时间。

不过光有以上这些还不够,还缺一样十分关键的因素,民心。

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已经积累了一些弊病,甚至有了衰弱之象,而唐玄宗日渐昏庸,再也不是当年那位英明天子。可这些却不足以影响到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他们认的还是大唐。

就算某些百姓受了官府的冤屈,最多也就是恨一恨狗官,不会恨朝廷,更不会上升到推翻朝廷自己当皇帝这种层面,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容忍程度是很高的,脑后天生有反骨的毕竟是少数。

这就代表着,附逆的人不会太多,安禄山根本无法形成明末那种起义军的规模。说得直白点,那时的唐朝还没有烂到根子上,还有救。

而且安禄山是什么人?西域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大家都懂得。在唐朝与安禄山之间,广大百姓选择的肯定是唐朝。

一话话,民心不在安禄山这边,他并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认同,是不义之师,是该受千刀万剐的乱臣贼子。

因而对于安禄山所造成的乱世,老百姓肯定深恶痛绝,并且迫切地想要回到战乱之前,试图恢复曾经的安宁和繁荣,这让他们在心理上自然而然的拥护唐王朝。

况且,有句民间谚语是这么说的,船破有帮,帮破有底,底破有三千钉。意思延伸开来,是指家大业大的人家,衰败起来不会那么快,有个漫长的过程,败家子们今天卖件珠宝、明天卖块田地,也能勉强维持目前的生计,不至于一下子就被逼到绝路。

唐朝就是这样,前面近150年的底蕴,不是一朝就能败光的。好比《红楼梦》中的贾家,从第一回开始,贾家就露出了败象,后面还拖拖拉拉了一百多回才大厦倾倒。

所以,唐朝能在安史之乱后维持近150年,原因很多,一是唐朝依然掌握江南,有钱;二是唐朝还有一部分忠于朝廷的精锐部队,有兵;三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没有出特别昏庸的君主,就算昏庸,也出不了太多的昏招,因为有太监和藩镇压制着;四是唐朝积威已久,有民心。

关键词: 安史之乱 精锐部队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