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他几次劝说赵匡胤杀掉赵光义,为何赵光义即位,仍受重用?凭什么

时间:2022-03-31 14:46:5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赵书记"是时人对赵普的一个普遍称呼,但此书记非彼书记,赵普早年曾在宋太祖赵匡胤手下做过书记官,负责文字记录等工作,所以堂下坊间有是称。按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文人的就业目标,可赵普却偏偏算不上一个文人。

赵普确实不是文人,后人盛传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即是明证。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一生勤政,颇有贡献,于是后人颇为好奇,想知道他平时究竟都躲在家里读些什么会有如此才能。等他死之后,人们急忙打开他的书箱,却发现里面只孤零零地躺着一部《论语》。

《论语》为四书之首,是我国古代通用的发蒙读物,赵普身为宰相,还在苦苦研习这本书,也足可见他学问有限。但就是这么一个书读得不多的人却能成为一代明君赵匡胤的左膀右臂,帮助赵匡胤打江山,治天下,功勋卓著,不可小觑。细细想来,其也定有过人之处,那就是通晓人性的弱点,懂得权力的奥秘。

赵普最初投奔赵匡胤时并不被看好,也没受到重用,赵匡胤领兵打战也从来不带着他,但是他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好地展示自己最大程度的脱颖而出,确实厉害。

赵匡胤是个孝子,长年领兵在外,东奔西波的,一年很少能有几天静下来陪陪家人。一次,他父亲赵弘殷病了,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于是赵普抓住机会,侍奉赵弘殷甚至超过了自己的生身之父。赵弘殷很感动,等赵匡胤打战回来就把这事告诉了他。

赵匡胤一听也很感动,于是跟赵普论起了宗室辈分,这样两人就拉上了关系,更为厉害的是,借着这次谈话的机会,赵普彻底展示了自己对政事的见解,赵匡胤一听,觉得很有真知灼见,便把他留在军中,这就是赵普发迹的开始。

之后赵普看准时机,与赵光义等密谋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遂得道升天,一夜之间成为佐命元勋,深受器重。而且他也每每能借助自己在赵匡胤心中的优势作出一些惊人的判断,说出一些惊人的话,从而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这种优势和地位。

陈桥兵变后不久,赵匡胤曾打算让弟弟赵光义的岳父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典禁兵。赵普屡劝不听。赵匡胤最后甚至都带着怀疑的口吻说"卿屡疑彦卿何也?朕侍彦卿至厚,彦卿岂能负朕耶?"这话也把赵普惹急了,于是反问了句"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无语,此事遂罢。

不仅如此,赵普还多次建议把当初因拥立有功的军官也就是赵匡胤早年肆意笼络的"义社十兄弟"调离禁军,起初赵匡胤碍于义气,认为这些人都是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必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来,始终没有把他们调离。

这回因为话谈的平和,赵普心情也不差,就没有直接顶撞,而是用了点技巧。他说,我并不是怀疑你的这些兄弟对你的忠心,我只是害怕他们不能很好的约束部下,万一某一天,他们的部下贪图荣华在张桥驿、李桥驿、王桥驿要拥立他们为帝,那就由不得他们了。

殷鉴未远,一部活脱脱的生活教科书摆在眼前,赵匡胤也不是傻子,于是下定决心,也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应该说赵普看得很准。这样的事不就刚刚发生吗?对外人如此,对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也照旧如此,始终谆谆告诫赵匡胤要早做防备,多做打算。

根据"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匡胤死后皇位要传给其弟赵光义,然后再由赵光义传给三弟赵廷美,最后再由赵廷美传给太祖长子赵德昭。但等到政权稳固之后,赵匡胤的这个想法有所动摇。于是赵普乘机进言"陛下艰难创业,卒至升平。自有圣子当受命,未可议及昆弟。臣恐大事已去,卒不可追,陛下宜熟计议之"

可惜,这次赵匡胤没能完全采纳赵普的建议,随后烛影斧声,赵匡胤死,赵光义即位,政权落入了太宗一系,赵普也因为这事得罪了赵光义,久而不被重用,按说,到这份上,能保住性命就很不错了,更别提什么卷土重来。但很快赵普就东山再起,他翻身的砝码不是别的就是"金匮之盟"。

所谓从那里跌倒就从那里爬起。赵光义继位后,因为这东西对新政权不利,金匮之盟在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提及,但赵普只稍稍把这个盟约作了修正,便深获赵光义芳心。赵普的做法是保留赵匡胤死传位于赵光义一节,其后的统统删去,变"三传说"为"独传说"。

这样一来,此盟约不仅不再对赵光义有杀伤力,反而成了现政权最有力的道义支撑。赵普用心良苦,二人尽释前嫌,再度见面时,赵光义说了句"朕年方五十,而今日亦知前四十九年皆非矣。"能说出这样的话,可知赵光义对赵普是何等的佩服。

关键词: 陈桥兵变 脱颖而出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