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郑和下西洋时曾意外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为何史书中不敢记载此事

时间:2022-03-30 06:54:1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那么,对于这件事,你是如何看呢?

哈喽小伙伴们,欢迎阅读小编的文章,文章图片来自于网络但内容全部原创,原创不易,喜欢小编文章的小伙伴们可以点一下关注哦!

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对郑和十分信赖 。

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

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加"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郑和曾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无疑是久远而巨大的。至今南洋一带无处没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与纪念物。作为明代最具有开拓象征意义的郑和下西洋也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积极评价,已故著名史学家吴晗认为郑和下西洋一是经济上有收获,二是政治上弘扬国威,三是文化传播,"使南洋诸国均染华风",四是华侨移民增加,"使中国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

很多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展示明王朝的国威,但是根据史料发现,郑和下西洋除了弘扬国威之外,永乐皇帝还秘密交代郑和了一件他更为关心的事情,那就是寻找他的侄子--朱允炆。朱棣发动靖康之难兵变即位后感到自己不是正统,身边还隐藏着很多不安因素,对他的皇位存在很大威胁。

其中尤其是自己的皇帝侄子朱允炆最为让朱棣忌惮,虽然在他攻入皇宫时皇宫失火,表面上看建文帝已被烧死,但是朱棣深知,烧死的根本不是朱允炆,而是另有其人,朱允炆已经逃走了,他会不会积蓄实力反扑朱棣不敢肯定,他也不知道朱允炆什么时候会来,一直心中不安,想尽快除掉这个心魔。

他曾暗中派遣多方势力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后来得知朱允炆可能已经出海,于是他才派遣郑和出海寻找朱允炆的下落。郑和七下西洋,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找到过朱允炆,但是据知情者透漏,在一些野史资料中曾有言郑和是找到过朱允炆的,只是他不忍去抓,更怕无功而返才放弃了那大好机会,隐瞒了这些事迹。

据说郑和曾打听近年来有没有僧人或者中土官宦人家流亡海岛,线人回报说在永乐元年秋天,曾有几百个内地居民,乘船飘往万安岛,出海前他们曾向沿海富户采购了大量的生活用品,首领是位富家公子。海中还有数万海匪与他们关系密切,很像是在处处保护着万安岛上那群人,后来郑和和画像对照后,确认此人就是朱允炆。

本来千辛万苦找到了允炆帝的踪迹,但是事情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他没想到允炆帝有这么强的势力。最后他迫于海匪势力,他不敢打草惊蛇,也害怕失败,更是从内心同情朱允炆,所以他放弃了机会,并隐瞒了这个重大秘密,所以史书中才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军事行动 靖难之役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