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玄武门之变后突厥逼近长安,政局不稳、兵力单薄,李世民如何退敌

时间:2022-03-30 05:57: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由于在争储的过程中渐渐处在劣势,李世民选择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他这次大胆的行动还真就成功了,自己顺利除掉了阻碍自己的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世民还顺利控制住了老爹,他实际上成为了国内的真正老大,可李世民的行为,也是给国家带来了一个极大的风险。唐朝当时平定天下还没有多长时间,国内的统治并不是非常稳定,建成元吉等人也有着一定的势力,而外部更是面临着突厥的压力。在唐高祖的时期,唐朝就先后多次和突厥发生过战争,唐朝不得不一边让人去平定其他地方,一边抽调大量的军队到北边抵御突厥。

突厥也是非常精明,他们往往都打听好了唐朝内部的情况,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措施。当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时候,突厥也得到了唐朝内部动乱的消息,于是突厥立即发兵南下,颉利可汗亲自带着十多万军队一路打到了渭水河畔,距离长安近在咫尺。唐朝迎来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当时李世民布置的防御部队,没能阻止突厥深入,京城的防御军队数量并不多,很难与突厥的大军对抗,而第一线能阻挡突厥的李艺、张谨等人都是李建成一派的人,尽管李世民对他们多加安抚,可他们还是没有给李世民面子,手里有着足够的军队也没有真打,就这么放突厥进来了。

面对突厥的大军,李世民却没有退缩,他选择带着房玄龄等几个人,到了渭水河畔与颉利可汗会面,没想到李世民没有费一兵一卒,就靠着这次会面逼退了突厥,双方签订了盟约,这场危机就这么被化解了。那么李世民为何能孤身逼退突厥大军呢?显然,李世民肯定是做出了最冒险的选择,毕竟孤身带着几个人出面,很容易被突厥袭击,突厥也有可能是不想议和,这里面的变数实在是比较大。李世民当时的处境相当不妙,不仅仅是因为他长安城里面的军队数量不多,还因为他刚刚上台,李渊、李建成等人的势力还是比较大的,没有铲除干净长安随时可能发生变故。对于李世民来说,不打肯定是最好的选择,没想到他真就实现了最理想的结果。

李世民之所以能逼退突厥,也是与他在会面时期的布置有关,首先突厥真的会有十万大军打到渭水吗?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突厥南下一次性动员的军队确实可能有十多万,可这一路奔袭到长安,路程也不近,更何况他们还要闯过唐军的层层阻击,而且大军也是要分批行进的,不可能所有人一股脑都挤到了渭水。颉利可汗一路行军的速度相当快,真正达到渭水的时候,可能他所带的兵马没有那么多,否则他有十多万的军队到了长安城下,李世民再怎么设计也不能真拿自己的皇位去冒险。既然突厥军队并不是完全抵达,这就让李世民有了回旋的余地。

李世民出面会谈,又安排了唐军出现在自己的身后,他巧妙让唐军打扮得铠甲亮丽,旗帜鲜明,这么做就是为了迷惑敌人,不让颉利可汗猜出唐军的实际兵力。这样一来,会谈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颉利可汗一直都没有轻举妄动,说明他也不太清楚唐军的实际兵力,或者他自己这边的力量也不不足,他没有足够的把握。此外,突厥一路奔袭过来,他们并不是消灭了外围的所有唐军,只是甩开了唐军突破进去,实际上外围还有很多唐军在向长安靠拢,比如李靖、尉迟恭这些人,肯定都在不断向长安靠拢,突厥在没有把握快速拿下长安的情况下,他们就有被包围的危险。

颉利可汗的这次深入行动,试探性的意义要更大一些,他一路狂奔到长安,就是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要是唐军准备好了,他就捞一些好处,要是唐朝没准备好,他可能就会直接去打长安。李世民猜出了他的意图,摆出了强硬的姿态,一边示强一边安抚,这就让颉利可汗认为战机已经失去,他也就不再坚持去打长安,谈点条件就赶紧撤退了。实际上李世民没有做好准备,他只是应对得当,他后来也把这次会盟称作是耻辱,觉得自己以这样的方式签订和约是没有面子的。

此外,李世民能逼退突厥,也是又用了一招先发制人的策略,突厥刚刚到渭水之后,为了能摸清楚唐朝内部的情况,于是就派出了执失思力去打探情况。此人是颉利可汗的心腹,可李世民直接就把他扣下,随后立即行动出面逼颉利可汗议和,这就让颉利可汗有些被动,他见到心腹被扣下,也不知道是不是陷阱,由于自己的处境并不是非常安全,他一下子就心虚了,自然就不再坚定了。李世民这也是玩了一手心理战,很好利用了突厥多疑的特点,不得不说李世民在长期的征战中,他对突厥也是相当了解的,这才能及时应对,化解这场危机。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关键词: 颉利可汗 玄武门之变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