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何为中原陆沉为什么说其反映了宋间文人武将与统治者的关系

时间:2022-03-29 15:45:2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导语:每当谈到两宋的时候,有几个问题一直是难以避开的,首先就是宋代的军事实力问题,其次就是宋代的经济实力以及文化发展,最后就是宋代崇文抑武之下文人和武将地位的不对等。宋代的军事实力相对比前代汉唐确实有所不及,鼎盛时期的汉军北击匈奴、扬大汉国威;盛唐时期的军事实力更是震慑突厥、西控广袤的西域,与当时的阿拉伯等国大战。

但是反观整个宋代,其虽然有过几次规模较大的北伐战争,但是大多无功而返,甚至被杀的丢盔弃甲,不得不割地称和。为什么在当时经济实力堪称世界之最的宋朝,却无法打造出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呢。这一方面与两宋时期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有关,使得宋代缺少了战略纵深,另一方面和当时宋代统治者的崇文抑武的政策有关,两宋时期优秀的将领不在少数,却很难有发挥才能的时候。五代至宋初统治者对燕云十六州不愿割舍的情怀

每每提到燕云十六州,对于整个宋代统治者来说尤其是宋初的极为君主赵匡胤、赵匡义来说可谓是其在位其间最为遗憾的事。而燕云十六州的问题要追溯到整个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持进而得以成功反叛后唐,约定成功之后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这也是燕云十六州自唐之后首次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进而带来了影响之后的数代的政治军事走向。

燕云十六州的所属可谓非常广泛,历来就是整个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一道重要屏障,大致范围包括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燕山山脉所在地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是五代后历代统治者的一个心病,早在五代后周时期,当时的周世宗柴荣便立志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天不遂人意,虽然柴荣一路势如破竹,但是天妒英才,柴荣却在北伐途中暴毙。失去了主将,北伐之事无人主持,便不了了之。

虽然柴荣的北伐失败了,但是当时柴荣取得成就是较为大的,这直接的给了后代统治者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心。到了宋代,如果说宋代军事实力最强的时候那就应该是宋太祖、宋太宗时期了,但是赵匡胤登基之后,并未忙着收复北方,而是选择安定内部,为自己的儿孙谋利益,"杯酒释兵权"使得宋初大量的军事将领失去兵权,这直接带来的就是军队暂时的不稳定以及指挥调度的不利,因此赵匡胤并未选择北伐。

待内部安定,军心安稳之后,赵匡胤决定准备北伐,但是北伐之前赵匡胤准备了针对燕云十六州的两个方案。当时赵匡胤在休战期间一直在积聚金银,在赵匡胤眼中,这笔钱有两个用途,第一个用途则是向契丹也就是辽国赎买燕云十六州;第二个用途就是在第一个方式不成功的时候作为军费,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赵匡胤也遇见了和柴荣一样的问题,事未始,人已毙。

在随后的宋太宗赵光义先是出兵打败了北汉,然后乘着军威大振的时候决定继续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周。多达数十万的部队直接开拔北上,因为宋军才打败了北汉,虽然赵光义没来得及犒赏三军,但是气势所在,机不可失,便立即开拔北伐。北伐初期,宋军气锐,而且粮草供给非常充足,辽军选择避而不战,因此宋军得以快速突进,但是在围攻幽州城时,却久攻不下,乃至军心涣散,且粮草由于路途遥远,难以为继,赵光义便决定找时机进行决战,而辽军也认为时机已到,应当反攻。

最后的决战两军战于高梁河附近,虽然首次接触宋军获胜,但是人马均疲,未曾追击。而辽军则称趁其不备于夜间杀入宋军大营,而幽州城中的守军也闻讯而出,宋军不知辽军人马数量,仓促应战,乃至大败,宋军死伤数万。经过这次大败,宋代之后的君主开始不再对燕云十六州抱有太大的收复希望。燕云十六州的军事意义

为什么自五代后周柴荣到来北宋初期赵匡胤、赵光义都选择准备或者实际用兵力主收复燕云十六州呢,其实这不仅仅是疆域上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燕云十六州的军事意义,从军事据点、军队士兵来源、军中装备所需等多方面,燕云十六州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如果单看两宋的疆域,应该是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最小的了,这其实并不是宋代君主没有宏图大展,甘于偏安一隅,而是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之后,缺少了应有的战略纵深而导致的。就燕云十六州的地理位置来看,其横亘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之间,而长城便是依托于燕山山脉所修,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也就失去了这道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攻不足,但是守有余。

因为燕云十六州所处的地区以山地为主,要塞众多,利于防守。之前的众多的中原王朝如汉唐,巅峰鼎盛时期,依托这片天险为后方战略纵深,北击少数民族;即便是衰落时期,由于燕云十六州的所在,北方少数民族擅长的骑兵无法展开,也难以南下,而中原政权依托天险,虽然无法北击,但是防守却毫无压力。而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宋朝,则失去了纵横漠北的依靠,只得被动防守;北方的少数民族则没了阻碍,得以越过这片崎岖之地,尽情的在华北平原上驰骋。

而且燕云十六州的军事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常言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民风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人人身体健壮,好斗、好战。因此燕赵之地多出名将,中国首次装备骑军的国家便是战国时的赵国,而当时战国四大名将赵国便有两位,分别是廉颇以及李牧。其后的如三国时期的赵云、文丑,南北朝时期兰陵王高长恭,五代后周开国君主郭威等皆出自燕赵之地。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不仅使宋朝流失了大量的兵源也失去了众多的军事将领。

另一个对宋朝损失最大的莫过于北方这个广阔的天然马场,北方少数民族之所以来去如风,多次骚扰中原王朝就在于其骑兵的运用,游牧民族的天然优势被少数民族发挥得淋漓尽致。南方由于自然环境以及地理特征,无法大规模养马,而北方养马之地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如今的河西走廊附近、另一个则是如今的张家口接壤内蒙之处,但是两宋却失去了这两个重要的马场,因此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时处于被动的地位,常常不得以步对骑。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于宋朝来说可谓是沉重的打击,不仅仅军事防线的丢失,更多是军备力量的缺失,这也是两宋军队战斗力较弱的一个原因,因此自五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在想办法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大多无功而返。两宋武将与文人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影响

宋代大概是唯一一个过于提防武将的中原王朝,防患武将之祸甚于防范外敌入侵,这在历代都是很难出现的,这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宋太祖赵匡胤对待文人的态度上。赵宋王朝的得来过于容易了,近乎兵不血刃便登基称帝,这与汉、唐等王朝于战争之中所得不同,这种近乎"白给"的皇位,使得赵匡胤内心不安,尤其是被自己的手下一步步推上皇位的。

这种不安自赵匡胤登基之日便产生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部下今日可以推举自己为帝,那么自己部下的部下便会推举自己的将领来取代将自己。在这样的担忧之下,登基第二年,赵匡胤便杯酒释兵权,收回来当初具有从龙之功的武将的军权。而赵匡胤这种对待武将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两宋所有的统治者对于武将的态度以及相关政策。

既然武将的权力被收回了,但是军队又不能没有将领统治,因此就宋朝的军队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换防,军队驻扎之地的改变,军队将领的变换,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但是仅此还不够,为了最大的制衡武将,文人在这个时候便显现出其重要性,通过提高文人地位,来制衡武将。为什么统治者如此信任文人内,一方面是文人士子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鲜有反叛之人,另一方面是文人在军中的威望较低,即便反叛也无人跟随。

但是这种崇文抑武的政策,在提高文人的地位的同时,却极大的打击了两宋时期武将的地位。这种武将地位的降低可谓有利有弊,首先是因为宋朝军队施行换防的军事政策,使得将领很难对军队形成完整的掌控,这也就使得两宋时期虽然与少数民族战争不断,但是鲜有内部战争,将领对军队的掌控不足以及文人的制约使得两宋时期是内部战争最少的朝代。但是也正是这种文武地位的落差之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书做官,从军为将者甚少,而且军队的经常换防,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时经常力不从心。

这也是为什么北宋末年辽军尽然可以直接杀入北宋腹地,掳走当朝皇帝,肆意烧杀抢掠。因为在北方抵抗辽军的军队战斗力孱弱,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以及阻拦,而各地勤王的军队以及将领又因为对军队的掌控不足,一时间难以赶赴京都,最终才造成靖康之难这样的惨剧。

总结:在古代天然地域所形成的屏障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军事、政治集团所必然争夺的地方,一道好的天然地域屏障可谓胜过数十万的雄兵,这也是为什么秦代大修长城的原因。燕云十六州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重要的不可丢失的疆域,因为一旦丢失,对于以黄河流域为统治中心的中院王朝无异于将大门大开直面于北方少数民族。这也是宋太祖、宋太宗执意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原因,但是自晚唐开始,五代十国的分裂,消耗了中原地区太多的军事力量,对于收复燕云十六州力不从心。加之两宋军事实力的孱弱以及对武将的忌惮,始终未能再有军力雄厚、战力脱俗的军队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近乎成为两宋时期诸多将领的一个遗憾。

参考资料

《宋史》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王明荪《中国通史》

关键词: 燕云十六州 少数民族 中原王朝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