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宋朝人对磁针的认识及运用

时间:2022-03-29 14:34:3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指南针是中国古人的发明,代表我国古代光辉的科技成就。指南针对航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外航海事业的发达。指南针的起源虽然非常古老,但真正开始对它有充分的认识,以及运用于航海的,还是宋朝人。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认识和利用磁针,制造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公元前7世纪成书的《管子·地数》中就记载:"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名著《山海经》中,也曾记载"题灌山中多磁石"。《宋书·礼志》引《鬼谷子》说战国时"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东汉初期王充的《论衡》描述了这类磁勺的性能和用法。传本《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发现磁石、磁针的吸铁性较易,但发现指向性较难,而要发现磁偏角则更难。因为地球磁场的磁轴线与穿过地理南北极的地轴不一致,故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尽相合,微有交角,这交角就是磁偏角。

一般认为沈括在《梦溪笔谈》第一次谈到了磁偏角的现象,其实在这之前半个世纪就已经有人发现这一现象了。北宋庆历元年(1041)司天监杨惟德在《茔原总录》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时,等到磁针的摆动停止时,在子午方向仔细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的南北方向。

之后,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首次明确记载了磁偏角现象:"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磁偏角示意图

有了磁针的认识,宋朝开始将指南针运用于航海。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有关指南针的最早记录,来自北宋朱彧的《萍州可谈》:"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或以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这部书由朱彧写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他是根据父亲朱服在广州做知州时的所见所闻而写。朱服是在北宋哲宗元符二年至徽宗崇宁元年(1099~1102)任广州知州的,也即广州海船上使用指南针的时间不会晚于此时。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录。

到南宋时,所有远洋海船都配备了指南针,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说:"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借助指南针这样的先进设备,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那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关键词: 梦溪笔谈 战国时期 才能得到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