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明朝的大礼仪之争,文官集团为何失败?全因杨廷和的这份诏书

时间:2022-03-29 13:35:5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现在熟悉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唐朝有太宗李世民,宋朝有太宗赵光义,元朝有太宗窝阔台,清朝有太宗皇太极,只有明朝没有太宗,在古代王朝太祖太宗基本上都是标配,很多人都好奇为何没有明太宗?

在汉字文化圈,几乎都推行过庙号制度,这个来自商朝时期祭祀祖先的传统在后世被稳固的传承下来,每一个朝代建立,都会预立七庙,隋朝以前的皇帝部分有巨大功绩的会给予庙号,然后后面的皇帝基本上人手一个。

本来,庙号是很尊贵的,汉朝和商朝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获得庙号,但是曹丕代汉之后庙号开始滥用,唐朝谥号开始泛滥,庙号称为皇帝的代称,各种五花八门的庙号随之而来,但是太宗都不会少。

之所以明朝没有太宗,得从明朝中期的一次皇位更替说起,意外入主大统的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父亲兴献王进入太庙,和朝廷文官集团进行了长达4年的大礼仪之争,最后以皇帝的胜出,文官集团全面溃败而结束,作为妥协点,兴献王被尊为睿宗,明太宗被改为成祖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不仅恢复了汉家衣冠,也恢复了很多的典章制度,这样的话,肯定不应该没有太宗这个标配的庙号,但是现在现存的庙号确实没有。

从头说起,明朝发生了两次皇位转移,都是非正常转移,第一次靖难之役,导致皇位从朱标系传到朱棣系,朱棣也是第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他攻占南京之后,登基为帝,年号永乐,死后庙号太宗。

这就是说,明朝有太宗,这个庙号一直用了100年皇位,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皇位稳固,在大礼仪之争中胜出的嘉靖皇帝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此后明太宗就变成明成祖。

整个大礼仪之争的背后,又是另一次的皇位更替,明武宗死后,没有子嗣,明孝宗也没有其他的子嗣,明朝的皇位只能从近支宗室寻找,最后首辅杨廷和选择了兴王之子朱厚熜继位。

从继位开始,文官和皇帝就爆发了如何对待孝宗和兴献王的争论,朱厚熜以人子自居,打算追尊兴献王为帝,而文官则要他以孝宗为父,以兴献王为叔父,他们的依据就是汉宋故事,而朱厚熜的依据就是武宗的遗诏。

当初杨廷和选择朱厚熜时候,在诏书中以武宗的口气让他继位为帝,但是没有说明要他以孝宗的子嗣自居,这时候继位的法统就皇明祖训里面兄终弟及,也就是孝宗没有其他子嗣的时候,他的弟弟兴献王的后嗣入继大统。

遗诏的内容"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慈寿皇太后的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正是这一封诏书,让武宗在大礼仪之争中慢慢占据上风,最终获得胜利,文臣集团因为兄终弟及四个字进退失据,武宗让他继位奉祀宗庙,而不是承继孝宗的帝统,如果坚持己见,既没有先帝的诏令,现任皇帝又不妥协。

朱元璋的制度设计之下,文官权力虽然比较大,但是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和皇帝对抗。何况文官也没有足够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当初杨廷和的一份诏书称为压垮文官集团的稻草。朱棣也从明太宗变成明成祖。

关键词: 兄终弟及 应该没有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