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文帝,究竟该不该问鬼神

时间:2022-03-28 22:55:4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编辑:付爱玲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的著名文学家与政治家。贾谊在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遭其它大臣排挤,被谪往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这首诗,讲得就是贾谊被召回长安时,与汉文帝彻夜长谈了一晚鬼神之事。

李商隐的一首托古讽今诗,借汉代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不问苍生问鬼神"也成了后来我们贬斥统治者迷信而不关心民情的典常用之语。

而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汉文帝究竟该不该"问鬼神"。

在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故事的两个主人公。

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安乐,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贾谊,少年大才,年少任仕,一个很有才华的政治家。

我们知道,在有着比较完整科学观的今天,迷信在我们认为已经是非常落后的"四旧"之一。而在古代,却是大大不同,事实,在古代人的世界观里,"鬼神之事"的确可以影响苍生。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有一种说法是"天人感应",即上天能影响人事,上天可以预示灾祥祸福,人类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影响自身的吉凶。

就此而言,问鬼神之事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问苍生,而故事发生的当时,汉文帝刚进行完祭祀纳福,并没有回寝宫,而是待在宣室斋戒,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鬼神之事",无疑是合情合理的,而"不问苍生"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与时间暂时没有问而已,并不是真的"不问苍生"。

在世界观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之所认为"问鬼神"这种行为荒谬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时代对世界看法的不同,这与时代信仰有关,无所谓谁对谁错。但客观地想一想,"问鬼神"又何尝不是一种古代版的终极关怀,而若是在祖先崇拜、上天崇拜的古代不问鬼神,就像是在相信科学的今天不去兴科教一样,反而是真正的"不问苍生"了。

这倒不是说李商隐不懂这件事,他只是将此事用来比喻自己同样怀才不遇的境遇,他批判的不是汉文帝,而是当今统治者。

就像我们用柳叶来比喻眉毛时,是用柳叶的形,而不是用柳叶的色。李商隐只是写了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清代的袁枚已经用另一首诗写出来了:不问苍生问鬼神,玉溪生笑汉文君。请看宣室无才子,巫蛊纷纷死万人。

可见,在古代,错误的不是鬼神之事,而是借鬼神之事而达到自己肮脏目标的坏人。所谓"刀剑无罪,持刀人罪",也大抵如此吧。

当然,笔者并不是宣扬在今天还要去相信所谓的"鬼神之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信仰,若是在科学的今天,我们还去行迷信之事,那反倒是倒行逆施、开历史的倒车了。

--故事典故取材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关键词: 不问苍生问鬼神 怀才不遇 励精图治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