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王安石变法,使国库充盈足用二十年,为何司马光、苏轼强烈反对!

时间:2022-03-26 19:47:4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宋朝建国以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一些措施导致宋朝出现了"三冗"和"两积"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导致宋朝面临着积弱积贫、内忧外患的艰难困境。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推行变革势在必行。于是,宋神宗时期,时任宰相的王安石为了能够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便开始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第一,历朝变法教训让他们对变法信心大跌。历朝变法几乎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很少有能成功的。特别是离他们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施行几天便夭折了。所以司马光和苏轼怕王安石重蹈覆辙,身败名裂,也怕百姓经受折腾过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第二,司马光和苏轼一致认为,王安石改变了祖宗之法,会导致社会更加动乱不安。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祖先崇拜的国家,对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和纲常伦理都是十分尊崇的。所以保守派的司马光觉得坚守"尧舜时代"和"孔孟之道"这些祖宗之法社会就不会出乱子。

第三便是对于朋党利益的维护。朋党之争,一直是古代朝廷官员之间比较严峻的一个问题。当时,王安石为了达到变法的目的,在变法用人的时候只考虑起用那些支持他的人。那些品行端正、能力优秀但反对他的人他一律不用。这样一来便使得朋党之争更加激烈,司马光和苏轼都有自己的朋党,出于维护自己朋党的利益的考虑,二人便选择了反对变法

苏轼除了有以上方面得考虑,还有最重要得一点便是苏轼认为变法会伤及百姓利益。苏轼非常赞同孟子所说的"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的观点,但王安石在变法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于是在财税政策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支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这是相当于在剥夺百姓的权益。

司马光和苏轼虽说都对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但两人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司马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苏轼不一样。苏轼并没有全盘否定变法,他只是对其中损害百姓利益的举措反对,甚至在后来看到了变法的成效后还拥护变法。

关键词: 朋党之争 祖宗之法 庆历新政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