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24伎乐的安逸生活,伎乐少女如何打造宫廷氛围感美妆?

时间:2022-03-26 15:41:51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请刷新试试

今日,伎乐少女团再次相聚,闲谈之间抚琴吹笛,好不惬意。有意思的是,在她们使用的乐器中不少乐器并不是本土乐器。

石刻"二十四伎乐"是中国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互融合的集大成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成都的和谐包容。

而"二十四伎乐"的妆容服饰也不简单,可以说是引领了当时最潮的风尚。

成都时尚之都的历史源远流长。

永陵 "二十四伎乐"演奏的乐器由弹拨、吹奏、打击乐器三大类组成。

唐代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频繁交流,永陵 "二十四伎乐"便是其中一大代表。永陵"二十四伎乐"大部分乐器源于外域,乐器种类兼收并蓄、包罗万象,既有汉民族传统乐器,又融合了当时大量的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乐器,堪称唐五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全方位的开放态势,迎来了四方诸国的音乐文化,外域与本土音乐文化的完美融合,成就了灿烂辉煌的大唐神采。永陵"二十四伎乐"中的外来乐器有15种共18件,即拍板、筚篥、齐鼓、鸡娄鼓、鞉牢鼓、羯鼓、叶、曲项琵琶、竖箜篌、正鼓、和鼓、毛员鼓、答腊鼓、铜钹、螺贝。这些乐器既有少数民族乐器,也有外国乐器,并最终演化为本土乐器。

唐五代时期的成都音乐繁盛,堪称古代的世界东方音乐之都,而"二十四伎乐"则成为迄今所见唐五代音乐、舞蹈资料中最全面、最系统和最直观、最真实的资料。

24位伎乐均为女伎,她们身着唐服,两袖下垂,显得清雅飘逸。她们中有舞伎2人,乐伎22人,各伎的服装大体相同,均身着圆领上衣、华袂广袖,长裙均系于上衣外胸以下,这些服装均由锦缎制成。

刚出土时,伎乐们的上衣隐约呈现为红色,裙皆杏黄色,唯独领及华袂上的颜色各不同,但不外红、绿、黄三色。随着岁月的流逝,衣服上的色彩如今已看不出。

黄裙在当时可能是一种风尚,《新唐书》中就有"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而好服黄裙。近服妖也。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新唐书》中的"服妖",大都为当时流行的服饰,唐代女子着黄裙者,既有皇亲国戚,也有平民百姓,可以说并没有贵贱之分。

除了色彩,"二十四伎乐"所着的衣服均为广袖,十分适于舞蹈。"二十四伎乐"中的两位舞伎身着锦缎制成的轻盈衣衫,挥舞衣袖,舞步缥缈,仿佛让人感受到了唐朝舞蹈的独有韵味!唐人跳舞时,往往会模仿胡人化妆、穿胡服,这为唐代服饰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当时人们所着的衫襦在唐朝前主要是具有胡服特征的窄袖,而到了唐朝后期,窄袖则逐渐被广袖所取代,体现出当时的成都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

"二十四伎乐"的发髻在当时也十分流行。"二十四伎乐"的发髻、梳法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将额前的头发略卷起来向后梳,但其绾髻的方法十分复杂。细细数来,这24人中有22种绾髻的方式,但鬟髻的形式则占了半数。王建棺床南面的2个舞伎,以及东面第一、五、七个乐伎,西面第六、七个乐伎等均为双鬟髻,而东面第四个、西面第四个乐伎则是鬟髻的变式。唐代妇女发髻的基本形式就是以鬟髻为主,王建石刻的乐伎也进一步证明了鬟在绾髻中的重要性。

唐五代时期,人们的审美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处于唐宋之交的朝代,唐五代的人虽然仍以胖为美,但已不再像唐朝人那般丰腴。五代时,人们将额前的头发略卷起来向后梳,并进行绾髻,可以使其脸显得更瘦,且十分精神,鬟髻可以说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型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策划 吴刚 蒲薇 记者 王嘉 视频 联创众娱 编辑 李旻 校对 王玲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关键词: 成都日报 可以说是 基本相同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