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潘仁美很冤,他并不是害死杨令公的大奸臣,而是大宋的忠臣!

时间:2022-03-26 07:51:3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杨家府演义》中潘仁美的原型是宋朝一代名将潘美,河北人士,出生于军人家庭。先前在柴荣帐下任职,后得到赵匡胤的赏识。潘美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为维护大宋江山统一,抵御外敌立有汗马功劳。

在北宋初期,潘美的显赫军工是有口皆碑的。他治军有方,使"北方以宁"。他手握兵权,却令朝廷十分放心。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解除了大批开国将帅的兵权,唯独潘美不仅没有解其兵权,还十分重用,由此可见,潘美为人之一斑。

《杨家府演义》中潘美被认定为大奸臣,最关键的证据来自杨业战死的一场战役,很多人认为是他借机害死了杨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宋史》的记载,杨业的死,主要责任应归于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辽国集合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军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侁和刘文裕任护军。

两军在朔州交战。交战中,辽军强大,宋军失利退守代州。王侁邀功心切,主张强取。他命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以为不可,他提出不与辽军正面交锋、改由小路进袭朔州的策略,但王侁拒而不听,硬逼杨业率军迎战辽军主力。王侁还蔑视杨业道:"君侯你一向号称无敌,今日却不愿交战,难道是有其他打算吗?"杨业本是辽国盟邦北汉的大将,后归降大宋。作为降将,杨业明知王侁的指挥错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迹,唯有听从命令。

出发前,杨业对潘美等将领含泪道:"此行必不利。我是太原降将,本就当死。幸得皇上不杀,并且授我兵权,让我为帅。此次并非我不愿意进攻,而是想寻找最佳时机,立尺寸之功以报国恩。现在诸位责备我避敌,我只好先各位死于敌前。"随后,他与王侁、潘美约定,请他们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接应。

杨业与辽军鏖战,自午至暮,部众伤亡大半。他带领余众撤退到谷口,陈家谷口却空无一人。原来,王侁等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王侁以为杨业取胜继续追击敌人了,为了邀功,随即领兵撤离谷口。潘美阻止不了,只好跟着撤退了。此事在《宋史》有记载。

杨业知道大势已去,拊膺大哭,再率帐下兵士力战。最后士卒死伤殆尽,其子杨延玉阵亡,杨业身中数十处创伤,犹手刃近百人,终因力尽被俘。杨业被俘后,辽国将帅都劝杨业投降,被杨业拒绝,绝食三日而亡。

不可否认,杨业之死,潘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是统帅,却未能节制王侁的轻敌妄动。把责任全部归于潘美,并不公正。有历史学者认为,宋太宗一朝,监军权力甚大,其实就是皇帝派往前线的耳目。潘美虽是外戚和主帅,但也受制于监军王侁,故此害死杨业的大半责任,应该在王侁而不在潘美身上。《宋史·杨业传》中就说:"美不能制(王侁)"。可见,潘美在此事件中主要负有领导责任,此外实在不能再追究他什么了。

再者说,历史上的潘美老成持重,是一员骁将,与杨业共事七年,一直配合默契,两人之间根本不存在演义中所讲的过节,所以他没有理由对杨业蓄意陷害。或许是小说家们认为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

关键词: 主要责任 大势已去 正面交锋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