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靖难中打开城门迎降朱棣的李景隆,最终结局如何?

时间:2022-03-25 19:28: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临阵换将向来是兵家大忌,靖难之役中,南军的彻底溃败正是从把主帅由耿炳文换成李景隆开始的。

(《郑和下西洋》李景隆剧照)

《明太宗实录·卷四》记载,当得知李景隆统率五十万大军北伐时,朱棣不惧反喜,认为他外表强硬而内心软弱,缺乏谋略而骄傲自负,如今建文帝把倾国之兵托付给他,无异于自取灭亡。因笑道:"汉高祖大度知人,善任使,英雄为用,不过能将十万,九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意思就是,刘邦那样的帅才也不过能将兵十万,李景隆有何本事竟能将兵五十万?纸上谈兵之流,必将重现赵括之败!

(注:朱棣死后庙号原本为"太宗",所以《明太宗实录》记载的是永乐朝相关历史。至于我们现在熟知的"成祖"庙号,是一百多年后由嘉靖皇帝后改的。)

结果不出朱棣所料,李景隆担任主帅后,南军节节败退,?短短一年时间,丧师数十万,导致攻守形式大扭转,从此建文帝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征讨。

(靖难之役中的朱棣)

南军的连连失利,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力,因此,御史大夫练子宁、宗人府经历宋征、御史叶希贤等朝臣纷纷上疏,痛批李景隆"失律丧师,怀二心",应予诛杀。就连建文心腹黄子澄和方孝孺也力主杀李景隆而正军心。

但即便如此,建文帝朱允炆仍固执己见,不肯将李景隆治罪,只是将其召回南京待命。朱允炆之所以如此信任、力保李景隆,与他的特殊身份有很大关系。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底层,早年命运悲惨,亲人几乎死绝于元末大饥荒。等到明朝建立时,朱元璋的家族血亲,几乎只剩外甥李文忠一人。李文忠自幼由朱元璋亲自抚养,二人情同父子,加之李文忠确实战功赫赫,所以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将外甥李文忠列为"开国六公"之一,地位与徐达、李善长平齐。

(曹国公李文忠画像)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李文忠因病去世,儿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欲绝,把对李文忠的感情全部转移到了李景隆身上。

李景隆与朱允炆自幼一起长大,感情深厚。相反的,由于朱棣十一虚岁封燕王,很早就到北平就藩了,所以李景隆与这位叔叔感情很淡薄。朱允炆登基后,作为旧日心腹的李景隆步步高升,深得信任,深受皇恩。但是,李景隆却一次次令朱允炆失望,如果说连吃败仗还能勉强归咎于能力不济,那么接下来的开城迎降则无疑是忘恩负义、卖主求荣之举。

建文四年(公元1402)六月,朱棣统帅燕军渡过长江,直逼南京。兵临城下之际,建文帝仍对李景隆寄予厚望,派他与谷王朱橞一起防守皇城要塞金川门。但让建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李景隆登城远远望见燕军气势如虹后,当即吓破胆,立刻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京师随即陷落,史称"金川门之变"。

(朱允炆剧照)

"金川门之变"宣告了建文朝的彻底覆灭,朱棣由此成为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心知大势已去的朱允炆,在皇宫大火中不知所踪。很快,朱棣登上帝位,改元永乐,开启了大明王朝的全新时代。

那么,朱棣登基后,李景隆的结局又将如何呢?

《明史·李景隆传》记载,朱棣即位后,李景隆因开城迎降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加增岁禄一千石,列于群臣之首。

(李景隆画像)

但是,这只是开始,并非最终结局。自古叛将善终少,李景隆注定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自打永乐初期开始,李景隆就不断遭到弹劾,开始的罪名还只是"至邸受赂",后来干脆进阶为"大逆不道、图谋造反",朱棣则借机将其削爵圈禁、抄没家产。失势之后,李景隆曾绝食十日而未死,最终在众叛亲离中黯然离世。不知道,李景隆在临终之际,是否想起曾经把江山托付给他的朱允炆,是否也曾心怀忏悔。

李景隆背叛朱允炆,是背信弃义和贪生怕死的体现,结局悲惨完全是咎由自取,朱棣是不可能允许他在永乐朝掌握大权的,没有对其施以极刑已经算是仁慈。倘若当年,李景隆没有开城迎降,或许他与朱允炆乃至整个大明王朝都会有不同结局,退一万步讲,即便不能改变历史,至少可以留个忠君报国的好名声。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人心向来难测。

参考资料:《明太宗实录》、《明史·李景隆传》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键词: 靖难之役 兵临城下 一年时间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