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昭陵陪葬人物~李承乾

时间:2022-03-25 10:35:14    来源:昭陵博物馆???

李承乾(619--643年),字高明,唐太宗嫡长子。武德二年(619)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有人认为"承乾"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深意。武德三年(620),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为"恒山王"。武德七年(624),李承乾徙封"中山王"。李世民令秦王府十八学士的孔颖达这位儒学大师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乾"早闻睿哲,幼观《诗》《礼》"。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也就此开始。太宗非常喜欢爱子,也十分重视对太子的培养,于是委任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太师,教导承乾。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有一次,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李纲病逝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贞观四年(630)五月,唐太宗颁《令皇太子承乾听讼诏》,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虽然只是"听讼",却从中可见唐太宗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太子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这时候的李承乾只有12岁。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便令太子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贞观七年(633),承乾生病,唐太宗下旨请天竺高僧波颇为儿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赐了绫帛等六十段与及时服十具给波颇。因承乾多病,唐太宗为了不让他太辛苦,特别准许他不用多读书,只要和孔颖达评说古事即可。但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经国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唐太宗也担心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你们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李承乾亦十分好学,不仅令孔颖达撰《孝经章句》,还让颜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完稿后又郑重上表,唐太宗对此大加赞赏,将之珍藏进皇家的图书秘阁内,并赏赐颜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贞观八年(634)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 贞观九年(635)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书丞苏亶长女苏氏为太子妃,唐太宗为此大宴群臣。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而李承乾"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恳请太宗上朝听政,唐太宗应允,不过"细务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常令居守监国"。

贞观十三年 (639),唐太宗下诏令东宫置崇文馆。崇文馆,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专为太子李承乾所设置的学馆。崇文馆中的学士掌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但凡课试举送,皆入弘文馆。

然而,生于深宫的太子承乾,没有亲身经历过开创江山的艰难,没有目睹过惊心动魄的斗争,更没有接触民间的社会实践,逐渐染上了不少纨绔习气。特别是他在少年时患了一场重病,脚留有残疾,行走不便,这在他心里留下了特别深的阴影。兄弟中不乏干练果敢之辈,他十分担心会失掉太子的地位。自卑、猜疑和防范心理造成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他开始叛逆起来,渐渐纵情于声色。这时教导太子的于志宁和李百药,二人均是饱学之士、天下名儒。李百药为了教育好太子,着实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无济于事,承乾习性如故,他灰心了,两年后请求离职。而唐太宗并未放松对太子的正面教育,太子因为有足疾,很少朝谒,减少了太宗直接督导的机会。后来太宗又派杜正伦协助于志宁教育太子,承乾却依旧我行我素,行为更加恶劣,甚至变本加厉。他身居东宫,不轻易露面,整天跟佞徒厮混在一起,搞出许多恶作剧引以为乐。他在宫中铸铜炉、大鼎,招亡命之徒偷盗百姓的牲口,与手下亲信烹煮共食。招上百人扮做突厥人,习突厥风俗,常常昼夜不息。

贞观十五年 (641),李承乾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再次惹来于志宁的上书。尽管李承乾因害怕父亲知晓,只敢偷偷地做这些事,然世上并没有不透风的墙,自己的儿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是一清二楚。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此时的李承乾对宫中的一名太常乐人大加宠幸,并给他起名"称心",唐太宗知道后大为怒火,将其杀之,结果承乾悲痛之下一连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杀手。即便承乾胡闹成了这样,唐太宗也不曾动过废太子的念头。

为了使太子改邪归正,唐太宗"搜访贤德,以辅储宫",曾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后来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让他们对太子进行教导培养。于志宁甚至撰《谏苑》二十卷,规劝挽救太子,太宗皇帝为此不时地厚赠钱物,以答谢他们对太子的一番苦心和忠心。承乾却一味地放任自流,行为越发不可理喻,太宗无奈,最后对他彻底失望。

李承乾明显感到了父亲的冷淡和疏远,他绝不愿坐以待毙,暗地刺杀深得父亲宠爱的胞弟李泰,未获成功。刺杀失败后,贞观十七年(643)李承乾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欲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唐太宗心痛无奈之下,只得将其幽禁别室,又命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瑀、兵部尚书李勣、大理卿孙伏伽、中书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马周、谏议大夫褚遂良等参鞫之,"事皆明验"。

同年四月,李元昌赐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钟心。"同时,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徙承乾于黔州(今四川彭永)",十月一日,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关于承乾之死,两唐书均作"贞观十九年(645)",而承乾墓志却记作"贞观十七年(643)十月一日",孰是孰非,其实也无关重要。

李承乾碑

李承乾墓志(拓片)

开元年间,李承乾的嫡孙李适之以才干得宠于唐玄宗,官拜宰相,几次上疏请求将祖父归葬昭陵。开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下诏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次年诏陪昭陵。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二十九日,李适之将其祖父李承乾迁陪昭陵。《新唐书》记载说:"葬礼甚盛"。

人不可颓废,行不可无羁,李承乾不懂得严以律己,一味放任自流,断送了自己的大好政治前程,落了个可悲可叹的下场。其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东周新村西侧,墓封土圆锥形,底径残长6米、残高2.5米。墓前立有石碑,1972年发掘,为斜坡墓道五天井土洞墓,水平全长35.5米。出土墓志一合及彩绘陶俑、骆驼、牛、猪、羊、鸡、狗等文物100余件。

李承乾墓出土陶俑

来源:昭陵博物馆???

关键词: 太子太师 太宗皇帝 放任自流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