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北宋实行高度集中军权的措施是什么,对国家有何利弊!

时间:2022-03-24 21:10:3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大宋,赵匡胤称帝之后鉴于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再现,为了防止自己刚刚建立的赵宋政权成为继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短暂王朝,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他采取谋臣赵普的建议,制定了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方针,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实施了一系列的策略,这一系列策略终于稳定了新生大宋的局势。

特别是赵匡胤本身是武将出身,所以在实行中央集权的时候,十分重视军权,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削去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头衔,成功的防止了消除了武将对新生政权的威胁,那么高度集中的军权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利弊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赵匡胤是如何将军权集中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赵匡胤是禁军出身而且是禁军的最高统帅,他也担心的下面的人也有样学样,于是才决定解除那些禁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宋史》帝(赵匡胤)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

赵匡胤通过这样连哄带吓,将这些将领的兵权都给解除了,给他们一个节度使虚衔让他们去养老了,禁军被他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且殿前都检点这一职位再也不设。

宋朝把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兵、乡兵和蕃兵四部分。乡兵和蕃兵类似于民兵,厢兵和禁军才是正规军,但禁军才是宋朝的主要军事力,精英中的精英,禁军担负着守卫京师、捍卫天子和外出征战的任务。禁军与厢军均招募而来,不过禁军有优先的选择权。送大宋朝廷也十分重视禁军,对待禁军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在中央驻扎一半,在地方驻扎一半,这样中央有事地方可以勤王,地方有事,中央可以从容平叛,但是实际上中央驻扎了一半多的禁军。禁军数量较多而且装备好,兵饷较优。战斗力也强于地方军队,使得大宋有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赵匡胤担任过殿前都检点,当了皇帝之后这个职位不在设,禁军的统帅,一分为三为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称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分别统领。分了禁军的统帅的权力"三帅"三足鼎立,又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而且还设置了枢密院,三帅只负责禁军的管理与训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禁军的调动权归枢密院,枢密院虽有调兵权, 但无统兵权。他们之间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负责, 一切听命于皇帝。这样权力再一次集中到皇帝手中!

其实就是轮换法,部队经常换驻地,赵匡胤严令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以习勤苦、均劳逸为借口,使京师与外地驻军更换驻扎地点。将领也频繁调动形成"将不识兵,兵不识 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再也无法形成形成五代军阀割据的土壤,最终只能听命于朝廷。

"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赵匡胤这一句话直接给北宋奠定了基调,养兵有利于江山社稷,特别是在灾荒的年份,朝廷就去灾荒之地,招募那些年轻力壮的人为兵,剩下的几乎都 是老弱妇孺。丰收之年,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军队哗变, 也只能是孤立无援。故赵匡胤称养兵之策是有利百、年的大好亊。

赵匡胤和他的后来的统治者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军权,将军权牢牢把握在朝廷手中,毫无疑问,这朝廷来说是一件好事,消除了地方军阀形成的军事基础,解除了武将对朝廷的威胁,皇权得意稳固。也在一定的程度了维持来的宋朝的统治,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加强了军事力量。

维持庞大的军队,军费激增,给政府财政造成极大的困难。禁军的数量在赵匡胤的时候约19. 3万人,赵光义的时候时激增为35.8万人,宋真宗真宗时又增至43. 1万人,送仁宗时猛增至82.6万人.厢军也相应从赵匡胤时的18. 5万增至仁宗时 43.3万人。激增的军队带来的是财政的压力。于是国家的负担越来越大,百姓越来越贫困。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 七,以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军队战斗力下降

军权过分集中,造成将士疏远,士兵战斗力低下. 士兵平时得不到有效的训练,地方厢军根本无法充当战斗之用,而禁军由于条件优越,反倒促使其迅速腐败。使得这一支宋朝开国之处的能征善战之师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对外战争屡战屡败。

农民起义

军权集中带来的是严重的财政问题,(当然也有其他原因),为弥补财政收支的严重亏空,遂以增税等多种名目,将浩大的费用转嫁于百姓,这就逼的农民群起反抗。纵然实行养兵政策,对农民起义严加防范,使得当时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 农民起义,但与以往历代相比,北宋一朝的农民起 义,不仅次数多,地区广,而且贯穿整个王朝,比如方腊宋江起义等。

方腊起义

加强军权只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措施,赵匡胤的初衷是好的,在他那个时代也却是需要集中军权,这是姓氏所决定的,可是后代之君对于这个政策一以贯之,由此引发了种种弊端,造成冗兵的眼中后果,甚至最后给大宋的军事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点看来确实弊大于利。

所以说北宋的军权集权是弊大于利或者得不偿失的,在当时确实有利于赵宋的统治,可是在以后很长的时间之内,对整个北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农民起义 军阀割据 十分重视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