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夜之间他登基称帝,从此开创一个长达三百余年的王朝!

时间:2022-03-24 10:31:4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陈桥兵变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京城皇宫,大庆殿。

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训正接受百官的新年朝贺。

突然,北部边关传来一份急报,辽国、北汉合伙入寇镇州、定州。

后周群臣对于辽国放弃节假日,坚持加班打劫的行为相当愤慨,但愤慨归愤慨,骂完以后还是要有所应对。

范质、王溥等人经过商议,决定由赵匡胤领军北上抵御侵略。

正月初二,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军先行出发。

一天后,赵匡胤亲自率殿前司主力离开京城北上。

大军缓缓地步出京城爱景门,军队队列严整、铠杖鲜明,行进有条不紊。

此次出征,赵匡胤不再意气风发,脸上增添了一份凝重,一如十三年前他离家出走的那一刻。他知道,随着大军的出发,计划已经开始实施,而结局则是他所不能预知的。

按照惯例,但凡干大事,还是要先从舆论工作开始。通俗点说,此时得有一个人站出来,把你要干的事说成是上天的旨意,是非常合理、相当可信、必成无疑的,然后忽悠着大家跟你一起干。能办这种事情的人,往往有一项技术特长--观天象。

在古代,天文学是一门非常吃香的学问。诸葛亮、刘伯温之类的历史名人都曾对这门学问深有研究,受到人们顶礼膜拜。

根据古人"天人合一"的说法,任何刮风下雨、星辰变化都是上天给予人间的警示。皇帝再至高无上,也得给"老天"面子,否则就要遭受惩罚。为了随时能够获取老天爷的想法,朝廷还特地设立了研究天文的专门机构,叫做钦天监或者司天监,算是老天派驻人间的办事处。

此时,一个天文学家恰到好处地出现了,但他并非专业人员。

军校苗训是禁军中很不起眼的一员,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砍人剁人之余,一直把研究天文学当成业余爱好,这回,总算找到了发挥特长的机会。

大军刚出城门,苗训突然停下脚步,若有所思地朝天上看着。看了一会儿后,他气沉丹田,指着天上忽然一声大喝:"看,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一前一后,黑光激荡,真是奇怪啊。"

苗训向大家宣布自己的新发现后,一堆大兵开始围到苗训周围,跟着抬头望天,加入天文爱好者的行列。

当大家将信将疑地欣赏天文奇观时,赵匡胤的幕僚楚昭辅也凑了过来。

楚昭辅见苗训身边的观众围得差不多了,捋着胡子,煞有介事地对这一天文奇观做出了解释:"后面的太阳正在取代前面的太阳,所谓"一日克一日",预兆江山易主啊,点检要做天子了!"

我对天文学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是,天上有几个太阳还是搞得清楚的。对于两位的倾力表演,我只能说一声--可真难为你们了。

苗训的宣传工作起到了较好效果,经他一顿忽悠,"点检做天子"的传言开始在军中迅速扩散开来。

一时间,军中人心思变。

正月初三,夜,陈桥驿。

陈桥驿是位于开封东北四十里的一个驿站,承担着传递政令情报安排过往官员住宿的功能,是军队北上必经的落脚之地。

赵匡胤率军离开京城,行军一天,驻营陈桥驿。

这注定是一个难眠的夜晚。今夜,赵匡胤将迎来人生最大的考验。

深夜寒气沁人,月色轻盈洒落,附近的军营依然星火点点,隐约还能听到士兵沉闷的脚步声。赵匡胤独自伫立在驿舍窗前,默默推演着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就在不远处,一场精心策划的兵变正徐徐开启。

经过前期的舆论准备,个别将士已经蠢蠢欲动。

当天晚上,一群将士聚在一起喧哗,有人提议:"当今皇上年幼,不能亲政,我们现在拼死干活,谁知道呢?不如今天拥立点检(赵匡胤)做天子,然后再出征!"

既然是大兵们商量事情,自然不需要举手表决、唱票通过之类的民主程序。大家充分发扬了敢说敢干的良好作风,抄起家伙直接付诸行动。

为了顺利办成这件事情,他们决定先去找两个人。

赵普和赵匡义。

当时,赵普担任归德节度使掌书记,赵匡义担任内殿祗侯供奉官,虽说官职不高,但作为首席幕僚和亲弟弟,两人最受赵匡胤信任。

赵普和赵匡义正在帐中筹划,一群将士一拥而入。

看到将士满脸怒容,赵普心中暗自高兴,,但表面上依然不动声色。

将士们一时被赵普的冷静震住了,一名将士的怒吼打破了沉默:"皇上年幼,我们要拥立点检(赵匡胤)做天子!"

随后,一片附和声。

赵普压抑住真实的想法,故意表现得非常愤慨:"太尉(指赵匡胤)赤胆忠心,你们做这种事情,必定不会宽赦你们!"

将士依然聚集在赵普和赵匡义的周围,个别性子急的亮出了明晃晃的兵刃:"在军中说出这种话,如果办不成,就必然要被诛杀,现在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太尉如果不听从,我们又怎么肯退让,让自己遭受祸害!"

赵普继续佯装愤怒:"策立皇帝是大事情,应该谨慎谋划,你们怎能如此放肆狂悖?现在北方尚有敌人,不如先击退敌人,再回来商议不迟。"

将士知道夜长梦多的道理,不吃赵普这一套:"现在朝廷政出多门,若等击败了辽国回来,事情不知道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必须马上返回京城,策立太尉做皇帝,到时候再派军队北征,击败敌人也不难。太尉如果不接受策立,军队决不前行!"

眼看气氛调动得差不多了,赵普语气开始平缓下来,他看了看身边的赵匡义,悠悠说道:"事情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也没办法了。改朝换代,虽说是天命,其实也在于人心。前军昨天已经渡过黄河,各地节度使都占据一方,如果再发生变乱,不但外敌入侵加深,各地也将发生叛乱。若要拥立新的皇帝,必须严格约束将士,不许趁机劫掠京城,如果各地能保证平稳,那么你们也可以长保富贵。"

赵普这番话更像是和将士谈条件,各位闹事的将士当然满口允诺。

将士刚退去,赵普急忙派人连夜赶回开封找石守信和王审琦,密报事变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石守信、王审琦是赵匡胤最为亲密的兄弟,当时二人正负责着京城开封的守卫工作。

安排妥当一切后,赵普、赵匡义和众将士列队站立,只等天亮(环列待旦)。

与此同时,赵匡胤坐卧不宁。

他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

还记得吗?九年前,也是这样一个冬天,大帅郭威黄袍加身。那是一面撕裂的黄色旗帜,一袭特殊的黄袍。那时,我只是一个看客。现在,我将成为主角。

还记得吗?几年来柴荣的知遇之恩。

是的,我何曾忘却!我将继承你的衣钵,不,我将展示出比你更加强大的力量。

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为主宰众生的天子,一切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这种诱惑,真的无法拒绝。

那是诱人的皇位,也是烫手的火炉。我将因此面对无数敌人,在北方,有虎视眈眈的辽国;在南方,有割据称雄的军阀;在身边,有骄横跋扈的地方节度使和各怀心思的大小官吏。坐上这个位置,就意味着接受挑战。

畏惧吗?这几年,命运跌宕,却终于赢得了富贵尊荣,走出这一步,我可能获得至高的荣耀,也可能瞬间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

上天还会眷顾我吗?

我还在犹豫什么,我还有其他选择吗?

喝点酒吧,只有酒,才能帮助我度过这漫长的夜晚。

沉夜静得出奇,似乎所有人都在享受最后的宁静,只等那雷霆万钧的一刻。

正月初四,晨,赵匡胤所住驿舍。

士兵喧哗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

一群将士身穿铠甲、手执兵器,把驿舍团团围住,有人开始猛烈叩击大门,更多的人在外面大声呼喊。

外面的呼喊声刚开始还相当嘈杂,让人分辨不出在说些什么,后来则逐渐变得整齐、清晰:

"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经过一夜的紧张、纠结,赵匡胤的心情已经有所平复,但当听到门外整齐的吼声时,心中还是不免惊悸。

九年前,他们向郭威呐喊"天子须侍中自为之!",

今天,他们朝我呐喊"愿策太尉为天子!"

何其相似乃尔。

我不是已经想好了吗,还畏惧什么?

我也曾一无所有,现在还有什么可犹豫呢?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今日之事,已无退路,更无需退路!

门外喊声越来越大,拍门声越来越急促。

还是去开门吧。

打开这扇门,我就是天子!

大门缓缓打开……

赵匡胤一脸肃然,他的目光和将士的目光碰撞在一起,喧闹声顿时停止下来。

短暂的平静后,"愿策太尉为天子!"的喊声再次响起。

将士们又鼓起了勇气,一哄而上,把赵匡胤拥入房内。

表面上,赵匡胤还是做了几番拒绝。

可将士已经情绪激昂,早就按捺不住。喧哗之中,众人将赵匡胤拥逼到大厅里,把他按在座椅上。

正当赵匡胤还想从座上站起,一件黄袍已经披到了他的身上。

"万岁!万岁!万岁!"

"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将士齐刷刷跪拜在面前。

"万岁"之声刺透驿舍,传遍军营,声震天地……

历史记录了这一刻: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终于披上了那件明黄色的龙袍,但他没有太多时间去欣赏。

他必须马上率军返回京城,去掌控帝国的心脏。

在战马上,赵匡胤向将士发出了第一道命令:

"不得欺辱少帝、太后及公卿大臣,不许大肆抢掠钱财。事成之后,一定给予丰厚赏赐。若不从命,一定族诛(当族诛汝)!出发!"

目标开封,回师!

由于事前谋划周密,赵匡胤大军入城时几乎没有得到什么阻碍。

唯一试图起兵反抗的是韩通,但也很快被剿灭。宰相范质懊悔自己仓促之间派赵匡胤出征,略微表达了不满,但他手无寸铁,只能接受现实。

就在进京的当天,赵匡胤在崇元殿接受禅让,正式登基称帝,接受群臣拜贺。

坐在龙椅上,赵匡胤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做皇帝的威严。金碧辉煌的大殿、庄重典雅的仪式、威风凛凛的侍卫、俯身跪拜的群臣……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感受着他的呼吸,没有人敢质疑他的权威,没有人敢正视他的目光,整个大殿都充盈着他的气息,不,是整个帝国。

从流浪汉到皇帝,从军营到皇宫,他只用了十二年。放眼历史长河,如果只计算汉唐明清之类的大一统时代,他是唯一一个出身于底层职业军人的皇帝,这一华丽的转身,宛如梦幻。

正月初五,赵匡胤诏谕天下:

定国号为"宋"!

改年号为"建隆"!

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一个流光溢彩、繁华富庶、人文鼎盛的传奇时代就此开篇。它的奋斗、光荣、挣扎、屈辱、坚持,将成为我们共同的印记,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

记住这一刻吧。

公元960年--大宋建隆元年!

节选自野狐狸所著《宋朝进行时》第一卷《王朝开启》,中信出版社出版。

关键词: 陈桥兵变 差不多了 黄袍加身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