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究竟是谁的阴谋

时间:2022-03-24 05:15:3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文|小小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1883-1885年间的中法战争,是清政府在历史上少有的对西方反侵略中获胜的战争。

但是这场战争明明是清朝获得了胜利,但为何仍然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下面这三个问题入手:越南早早在1882年便向清政府求援,为何清政府却迟迟不肯驰援?左宗棠三次上谏请战不成,为何却让一介文官张之洞成了作战主帅?李鸿章为何极力主和,他和慈禧究竟在害怕什么?又在密谋着什么?1.越南告急

1882年春,法军一支600人的部队不宣而战,在3艘战舰的支援下攻占了河内。但这并不是法国一时兴起的入侵,而是一场筹备了很久的侵略宏图。法国为了开辟新的资本贸易市场,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筹谋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在1858-1874年间,为了抓紧控制越南的中部和南部,连续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而有意思的是,第二次越法战争,越南联合中国农民起义军黑旗军在河内痛击了侵略者,击毙法国侵略军头目安邺。眼看胜局已定,反击有望,软弱无能的越南王室害怕法军的报复,而自己的宗主国清政府又对这次战事充耳不闻,便匆忙的签订了不平等的合约。

这次越法战争,越南的不败而败,不仅仅成了第三次越南战争的导火索,消息传回清政府,也开始引起以左宗棠为代表的老一代主战派的警惕,开始向光绪帝请奏派兵。而主和派的李鸿章闻讯,也立马上奏慈禧寻求应对之策。

1882年4月,左宗棠在朝堂上据理力争,论点很鲜明,"若不派兵,今日之安南,明日之大清!"而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很快便答应了下来,但这却触碰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的利益,李鸿章认为,如今当务之急是"攘外安内",而法国素为大清"交好之邦",此时开战,有伤和气,于是觐见慈禧,慈禧作为晚清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根深蒂固的保守派,自然主张"以和为贵",于是拦下了光绪的驰援。但迫于压力的李鸿章,也不得不在1882年12月同法国驻华公使宝海在天津谈判签订了《李宝协议》,其中一条拟定:如中国将军队(宗主国对附属国的常驻军)撤出越南,法国就不侵占越南的土地和不贬削越南国王的权力,对李鸿章而言,这便是对朝廷和越南的交代了,而对法国而言,这不过是缓兵之计,不仅让清朝撤了驻扎的军队,还给日后更大的侵略战争铺好了道路。

但这一纸协议,也仅仅只给越南和清朝带来了四个多月的安宁罢了。

在1883年5月,法国单方面撤回协议,第三次向越南出兵,眼看着法军就要侵入越南首都,越南国王狼狈应战,不敌,只能再次向作为宗主国的清朝求援。清政府闻讯,立刻派李鸿章以光绪的名义去越南帮助主持签订合约,也就是有名的将越南转手送给了法国的条约--《顺化条约》,条约变相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合法占领权。但法国"吞越伐清"之心已昭,定不会轻易放弃。

至此,中法战争已迫在眉睫。

越南战场,清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是反作为,不仅让侵略者打开了清朝西南的门户,给了法军喘息的机会,还成了日后爆发中法战争的导火索。2."战"与"和"的较量

1883年底,法军突然对广西发动进攻,清朝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不知所措。而左宗棠主动请缨出战,誓要将侵略者阻挡于边疆,而这时的李鸿章,明明深知战事不可避免,却依旧寄希望于谈判,李鸿章借助太后的倚靠,一方面寄希望于国际舆论给法国制造压力,一方面竭力地谋求和谈的途径,终于在1884年5月,李鸿章直接绕过光绪帝,与法国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这个条约的本质是为了巩固法国在越南的获得权益,同时让清政府后撤防军。

可惜的是,这次的和谈,法国的目的只是为了安定越南的内乱,同时扩充军备而已,不到一个月,法国便又卷土重来。

李鸿章的求和,并未换来他们希望的和平,而是让法军更加变本加厉,以此谋求在清朝获得更多的利益。

此时,朝廷之上,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较量已慢慢升级为光绪帝与慈禧之间的较量,而此时的慈禧,终于也明白了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慈禧一党却并不希望光绪帝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声望,所以断不能让支持光绪帝的左宗棠出战。而正是这样,一介地方文官张之洞,便被推上了战场。

而即使张之洞已被推上战场,成为了战争主帅,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较量却并未结束。

谅山一战中,潘鼎新受李鸿章委托"战胜不追,战败而退"意思很直接,也就是"佛系迎战"而李鸿章在这场战役中,这样的行为比比皆是,而左宗棠也驰援台湾,虽然受到李鸿章的处处刁难,仍配合着张之洞守住了台湾。

这场战争的主战场主要在两广一带,其中不乏很多李鸿章的嫡系,他们都受到了李鸿章"退避"的密函,虽然最后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李鸿章畏战主和的心思却从未改变。1885年5月就在张之洞决定乘胜追击之时,却受到了来自朝廷的急电,要求撤军。为何明明胜利在望却止步不前呢?这便和李鸿章为何在战争中极力避免战争的原因了,因为他一直在和法国私下谈判,商讨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和平,而法军的战败,也给这场谈判奠定了谈判基础。

也就是说,李鸿章根本没有想过这场战争会获得胜利,而这一年来的战争,都是李鸿章与法国的一场秘密博弈,李鸿章早早便做好了战败谈判的准备,却未曾告知前线,让前线在战场搏杀,自己坐享渔翁之利。而无数死伤的战士,都不过是棋桌上的棋子罢了。

但这次谈判签订的《中法条约》由于李鸿章早早便起草,做好了战败的准备,并且给法国代表过目,导致条约内容没有给清朝带来任何利益,甚至还承认了法国吞并越南,让中国西南门户大开。加深了清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这便是所谓的"不败而败"。而李鸿章,也因为这次战争,背负上了"卖国"的骂名。

参考资料:

《李鸿章与《中法和约》》《清史稿》等

关键词: 中法战争 侵略战争 不可避免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