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国有三不祥的故事:一有贤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

时间:2022-03-23 11:15:1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先讲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小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与晏子的故事,齐景公是姜齐的倒数第七位国君,齐景公之后再经过六位国君,姜姓齐国被田姓齐国取代。

晏子是当时齐国的大夫,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我们知道晏子这个人,大多是因为他的故事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当时的课本上讲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知晏子足智多谋、灵活善辩。

有一天,齐景公去打猎,在山上看见了老虎,在沼泽地里看见了蛇,齐景公就觉得不吉利,回来后就问晏子:看见老虎和蛇这事是不是不祥?

然后晏子就回答了说:一个国家只有三件事不祥,这事(指看见老虎和蛇)不在其中,哪三件事不祥呢?

晏子接着说:一是国家有贤能的人而不知道,是不祥;二是知道了有贤能的人却不任用,是不祥;三是任用了贤能但却不信任,是不祥。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沼泽地里看见蛇,不是不祥,山是老虎的家,沼泽地是蛇的巢穴,怎么能说不祥呢?

这就是"国有三不祥"的故事,即:一、有贤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

一、有贤不知

二、知而不用

三、用而不任

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其来源就是《晏子春秋》这本书,这本书中讲了很多晏子以各种方法劝告国君要勤于理政、爱戴百姓、任用贤能、虚心纳谏的故事,表达了晏子对于治国、治民、理政等各方面的主张。后来经过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整理在《新苑》这本书中。

先从这个故事本身来分析,齐景公在齐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非常贤能的君主,相反,齐景公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君主,他既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又有贪图享乐的昏君之气,在他的身边有种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一种是正直有才能的大臣,比如晏子、司马穰苴,另一种就是崔杼、庆封这样的擅权小人。

正因为齐景公的这种复杂矛盾的性格,所以才更需要晏子这样的正直大臣的劝谏,齐景公有一个方面极像他的祖辈齐桓公,有好臣(管仲、鲍叔牙)辅佐就学好,有奸臣辅佐(易牙、竖刁)就学坏。

齐景公上山打猎觉得看到老虎和蛇不祥,就来问晏子,这件事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齐景公想的不过是自己会不会遇到不祥的事,影响自己,仅仅而已,但是晏子却以这件事为引子,引申到国家的治理上来,告诫齐景公治理国家要防备不祥的事只有三件。

再来看看晏子讲的三不祥:

一个国家如果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就是一件不祥的事,这是告诫齐景公要发现人才,这叫选拔人才。

一个国家如果明知有贤能的人却不任用,就是一件不祥的事,这是告诫齐景公要任用贤能人才,这叫选贤用人。

一个国家如果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相信他,就是一件不祥的事,这就是告诫齐景公要信任人才,这叫用人不疑。

晏子也是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自成一系,晏子关于选人、用人、信人的理念,为后世历代国君所采用,即使放到今天,这个理念仍然适用,要知道晏子的时代,齐国还没有稷下学宫这所历史上第一所政府主办的高等院校,还没有选人的更好途径,当时的春秋又是贵族政治,晏子本人就是出身贵族,出身不高的人才是极难得到国君的任用,更不用说信任了。

晏子的治国理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以身作则",告诫国君要以个人为楷模,号令天下臣民学习,晏子向齐景公所讲的"国有三不祥"除了向齐景公讲明道理外,也希望齐景公能够以身作则,向天下人作出良好的选人、用人、信人榜样。

关键词: 这个故事 一个国家 春秋时期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