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霍光权倾朝野,却何终生不想篡位,因为他看清了一个问题

时间:2022-03-23 11:50:1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汉武帝临终前,霍光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列辅政大臣之首,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一同接受武帝遗诏辅佐尚且年幼的汉昭帝。汉昭帝即位第二年,霍光被封为博陆侯。之后,经过残酷的政治斗争,霍光最终击败了试图推翻自己的政敌,取得了汉昭帝的信任,从此独揽大权。

首先,汉朝在武帝到宣帝的这一段时期里正处于鼎盛时期,人心是朝向刘家的汉朝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是有着统一的传统,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中,中国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象,而历朝历代的君主也都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治国的首要问题。而这一深入人心的印象真正开始建立起来,正是在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时期。

汉高祖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逐渐崭露头角,率先攻入关中结束了秦朝的统治。之后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严苛律法,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护,之后在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到了汉文帝与汉景帝,更是在统治期间让国民休养生息,百姓免受战乱的影响,国力逐渐强大。汉武帝时期出击匈奴,击败了之前的"天之骄子",改变了汉朝只能被动地受到匈奴侵略的局面。

可以说,在汉朝建立后到霍光掌权前的这段时间里,汉朝真正使得整个国家的民众了解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它的强大对国民的重要性。所以霍光如果在这个汉朝的声望正处于如日中天的时候进行夺权,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刘邦曾说过:"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而如果有人甚至还有在这之上的想法,试图夺权为帝,那么结果就会像后来篡权登基为帝的王莽一样,被全天下所反对。

这一要求使得中国古代很多的夺权者在真正夺得政权之前都必须通过某种手段使得自己的即位显得似乎是天命难违。如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让他把位置"让"给自己,而不是直接杀掉汉献帝,在禅位是还要不断地假意推脱;努尔哈赤在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时,甚至列出了对明朝的"七大恨"。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提供一个正当的理由,让自己看上去似乎师出有名。

第三,皇帝的能力与大臣的制约,也是霍光夺位的重要制约因素。霍光在汉昭帝即位之初,他的权势尚未达到独揽大权的地步。在前文中笔者已经提到了,和霍光同时接受武帝遗命的大臣还有三位,在汉昭帝继位的前几年,霍光一直是和另外几位辅政大臣一同联合执政。之后,霍光和辅政大臣中的另外两位: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有了矛盾,双方成为政敌,进行了试图致对方于死地的政治斗争。

所以,综合来看,霍光在昭宣之际虽然有着权倾朝野的权势,但由于民心向汉、以及他作为托孤重臣的身份,和政敌的制约以及昭帝与宣帝本身作为皇帝的素质也不弱等多重因素,使得霍光在那个时代选择夺位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而霍光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自然不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关键词: 辅政大臣 政治斗争 权倾朝野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