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玄武门之变的必然性,李建成李元吉何以必走玄武门

时间:2022-03-22 21:21: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太祖之功绩,起于杀戮。玄武门之变是唐朝政治的一次重要转折点。经此之变,一个雄才大略的男人登上了皇权的宝座,鞭策天下,展开了长达22年的盛世图景。玄武门之变于李世民而言是一次生死攸关的冒险,成则继位为皇,败则人头落地。他在玄武门设伏,然而他何以确定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必经玄武门?

自李渊称帝以来,越发偏袒以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集团,而对于打拼征战的李世民及其部将甚为冷落。李渊不仅将此前默认的太子之位给了李建成,还听信妃嫔与李建成等人的谗言,处处打压李世民等人,无过罚之,有功不赏。时间长了,李元吉甚至对李世民起了杀心,多次行刺未果。李世民为自保进宫向李渊哭诉告密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以及谋害手足之事,曰:

"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

李渊闻言果然大怒,对李世民道:

"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与李建成有私情的张婕妤得知此事慌忙通知李建成,李建成慌乱无措找来李元吉商量对策,两人决定次日进宫逼迫高祖表明态度,不料被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玄武门在皇宫中的重要位置

唐代宫城的布局为坐北朝南,玄武门另名为北门,位于整座宫城的正后方。而按照唐代宫廷政治活动的惯例,只有在元日、冬至日、每月的初一、十五进行百官朝觐议事之时才会开承天门,既南门,也就是宫城的正门。而单独几位臣子或受召见或有事求见皇帝必须从玄武门进入。

《旧书》卷七记载:武德四年洛阳平,苏世长归除唐朝,"高祖与之有故,笑而释之,寻授玉山屯监。后于玄武门引见,语及平生,思意甚厚……即日擢拜谏议大夫。"

由此可见,玄武门乃是诸位官员外臣平常进出宫廷的小门,而真正的正门只有在极其正式盛大的场合才会开放允许人通行。李建成、李元吉私下拜见皇帝,自然不属于正式场合,故而需得经过玄武门,这便是 建成元吉必走玄武门的缘故之一。

都城宫廷乃是皇帝的居所,必得防备严密、重兵把守才可。而出于对皇帝的保护,凡是外人进入宫廷的门路通道必须是阖宫守卫最为森严之处。玄武门正是长安宫城几门之中驻兵最多的一门。唐朝都城军队分南北两支,但地处南面的南衙禁军无论是人数、装备、还是战力都不如北门禁军,故而这支军队负责城内的京畿守卫,真正负责皇宫安全防卫的则是实力强悍的北门禁军。这支军队 就驻扎在玄武门左右,以便监视防卫外来之人,最大程度上保卫皇帝的安全,故此李建成、李元吉必须走玄武门。

《册府元龟》卷七九帝王部庆赐一载:武德元年十一月"癸亥太宗凯旋献俘。甲子帝置酒宴旋师及骨咄禄特勤于玄武门,赐吊各有差。"

玄武门防守之周密,皇帝接见凯旋之师都在玄武门进行。玄武门在整座宫城之中重要的战略位置也是李世民选择在此设伏的原因。毕竟,李世民最终的目的并非建成、元吉二人,而是深宫之中的李渊,只要掌握了玄武门这一宫城咽喉之地,此次兵变就算了成功了大半。

李建成、李元吉经玄武门至临湖殿,遭李世民埋伏死于宫中。其属下举兵冲入玄武门正中李世民的埋伏,大败。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变到此落幕。两个月之后 ,高宗李渊退位,李世民正式成为了天下之主。总结

李建成、李元吉必经玄武门一事为李世民谋划埋伏提供了便利。玄武门之变的成功除却李世民军队勇猛、布局缜密之外,还与玄武门位置的重要位置息息相关。正是因为它在军事守备与宫廷习惯上双重的战略性意义,才得以帮助李世民精准除去政敌,把握宫廷咽喉,一举逼宫,完成他武力上位的野心。经此一役后,玄武门仍然稳稳居于其重要位置,无论是政治旧例还是军事驻军都不曾改变,以至于玄武门所经历的厮杀变故不仅停止于此。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系金张许史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欢迎评论分享转发关注,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关键词: 玄武门之变 参考文献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