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北宋到底遇到了啥过不去的坎,要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时间:2022-03-22 15:13:5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众所周知,赵匡胤本是后周禁军最高统帅。因在陈桥驿被部下黄袍加身,才成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影视剧照|赵匡胤(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并没有像我们想的一样欣喜若狂,反而不禁担心起来。

你想啊,既然他的部下能让他黄袍加身当皇帝,保不准那天,他的部下又像当初那样再找个人黄袍加身将他取而代之。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开国皇帝和自己部下能够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的原因。毕竟功高盖主,自己打下江山不易。

因此,开国皇帝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可能会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像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赵匡胤还是比较念着兄弟情的,采取了一种较为宽和的夺权方式。

有一天,赵匡胤把自己的部下叫到宫里来喝酒。赵匡胤在喝酒的时候就和他们说:你们跟着我混,就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现如今,不如放弃兵权,早日回家颐养天年,多置田产,造福子孙后代。

部下倒也识趣,纷纷交出了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是,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始终对武将存有戒心。

他怕他将来的后继之君,会遭遇武将黄袍加身。因此,他制订了"抑制武将,振兴文教"的国策以及"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则。

不仅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及其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还采取了许多措施,竭力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又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从而形成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对外战争胜少败多。

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行政上,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为此,宋太宗赵光义还设立了转运使,专门负责运输赋税。

这样一来,地方上要精兵没精兵,要钱没钱,武将在地方上还受文官压制,想造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制约宰相的权力。宋朝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同时,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从表面上看,这一系列的措施的的确确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但实际上,却导致北宋出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冗官。

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所谓冗官,就是官员数量严重过剩,官僚机构膨胀。其实,冗官这一现象在北宋前期还不是很明显。

但是,到了北宋中期,由于大兴科举,采取"恩荫制",冗官现象就已经很严重了。

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甚至出现了"一官三共之"的现象:一人在职,一人刚去职,已经又有一个人在等待这个职位。

北宋这时官员的数量,是唐朝官员数量的十倍之多。难怪南宋历史学家叶适曾感叹道: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

影视剧照|(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然而,政府行政效率并没有因为官员数量的增多而提高,行政效率反而更加低下。

因为人多了,谁也不想干活,官僚之间互相推卸责任,都想指着对方干活,官员大多不干实事。

这就像和尚喝水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官员数量多了,不见得是件好事。

我们都知道,北宋并没有统一全国,而是和辽、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并存。勺子总有碰锅沿的时候,更何况是割据政权之间,各个割据政权之间免不了会打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北宋统治者为了防着辽和西夏这两哥俩,不得不不断地招兵买马,壮大军队数量。毕竟,军队数量也军事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且,北宋统治者采取养兵政策。每当一个地方矛盾激化时,政府就大量募兵,把社会上的流民编入军队。

他们认为:每募一人即朝廷多募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渐渐的,就导致了北宋另一大问题---冗兵。

到了北宋中期,冗兵现象日益严重。然而,虽然军队数量很多,但战斗力却不咋地。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这样描述当时骑兵的战斗力: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如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抗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样的军队,在面对外敌时的表现如何,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了。

因此,在宋神宗时虽有百万之兵,也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除了老对手辽和西夏,这个时期连南方小国交趾(今越南)都敢屡屡犯境。

冗官、冗兵免不了要导致冗费。

众所周知,宋朝官员的俸禄在我国历朝历代中基本上是最高的。政府不光给官员发工资,而且还给官员发放日常生活物品。

不仅如此,政府也会给每个官员的家里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用来赡养他们的家属。这种福利待遇,也就不难理解为啥北宋有那么多人想当官了。官大官小的不说,那待遇可是顶呱呱。

但是,这可苦了政府了。北宋初期,官员数量不是太多政府还可以承受的住。到了北宋中期,冗官数量越来越多,政府渐渐的就力不从心了。辛辛苦苦收税,一发工资回到解放前。

同样,人家兵也不是白当的。吃喝拉撒睡,你政府都要给管着,还得给人家发军饷,军备也是要花不少钱的。

北宋政治学家蔡襄说过: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宋神宗也惊呼:穷吾国者,兵也。

上边我们提到过,北宋军队战斗力不咋地。因此,在面对辽和西夏犯境时,自然是胜少败多。打不过怎么办呢,打不过也就只能求和了。这样,北宋每年又得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官俸、军费和岁币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冗官、冗兵和冗费,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虽说是苦了政府,但实际是苦了底下的百姓。为了扭转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北宋政府不仅加征原有的两次土地税,还新开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且,北宋不抑土地兼并。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你有钱,想买多少地就买多少地。

这样一来,可乐了地主苦了农民。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为了养活全家老小,农民只能以低价将土地卖给地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拥有土地的豪强地主,大都隐瞒多余的土地,以此来逃避赋税。大量土地收不上税来,更加加重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困难。

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沦为佃农受地主的压迫,要么背井离乡成为流民,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与其饿死,倒不如放手一搏起来造反,反正横竖都是一死,死也要死在抗争的路上。

于是,那些忍受不了地主压迫的佃农和背井离乡的流民,为了共同的目标---填饱肚子,揭竿而起,爆发了农民起义。接踵而至的农民起义,严重威胁了北宋王朝的统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公元1067年,年方弱冠的宋神宗登基称帝。正所谓,不想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宇内称尊的皇帝不是好皇帝。所以,对于宋神宗这个刚满20岁的有志青年,当然想像他们一样。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此时北宋表面的繁荣下,蕴含着巨大的危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宋神宗开始寻找能够安邦治国、强兵裕民的治世良臣。

宋神宗|(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他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了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司马光的身上,对就是那个小时候砸缸救小孩的那个人。

然而,司马光却大谈修心之要,教导宋神宗要做到宽仁、明智和英武。司马光说都是些老生常谈的道理,说白了都是些空洞理论,自然不能让务实的宋神宗满意。

司马光|(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接着,宋神宗又找来曾经和范仲淹一起主持过"庆历新政"的富弼,请教边防事宜。

这个时候的富弼已经年逾六旬,早已没了当年变法时的锐气。他对宋神宗说:"陛下即位不久,应当广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

二十年不提用兵之事,无疑又给宋神宗泼了一盆冷水。面对朝臣千篇一律的保守,宋神宗深感失望。

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他当太子时的机要秘书---韩维。

韩维和宋神宗关系很好,韩维在宋神宗当太子的时候,经常和他一起读读书,谈论谈论问题。

韩维的回答,总是能够让宋神宗连连称赞。但是,韩维却告诉宋神宗,这些都不是我说的,这些都是我好朋友王安石说的。

韩维在宋神宗身边经常提到王安石的变法及其主张,虽未见过王安石,但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心里早就对王安石充满了敬意。

其实,早在宋仁宗年间王安石就曾写过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列举北宋王朝面临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侵删)

然而,却没有被仁宗采纳。没有得到答复的王安石,认为变法的时机尚未到来,因此他选择了等待。

终于,他等到了机会。1068年,王安石北上面君赴任翰林学士。就这样,有志青年宋神宗与王安石一拍即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变法由此开始。

关注公众号知无不谈,每日带你轻松有趣地涨知识!

关键词: 黄袍加身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