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会来自首

时间:2022-03-22 09:24:2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影视剧十分发展的今天,包拯这一形象更是被直接搬上了荧幕,知名影星邓超,周杰等人都饰演过包拯一角,在荧幕上为大家塑造了一位,断案如神的包公形象。让我们每一位观众都更加了解这位传奇人物,心中不禁多了一份对他的敬佩和赞叹!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以包拯,这位包青天断案的故事展开,讲述他在那个刑侦手段极为有限的年代,如何巧妙利用人性和罪犯的心理,帮助一位农夫侦破案件,抓获真凶,讨回公道。

北宋初年律法《宋刑统》曾规定,"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牛者徒一年"。意思就是,杀官府耕牛的人要服刑一年半,即便是宰杀自己家的耕牛也要服刑一年。当时即便是女子殴打自己丈夫,宋律判处女子也是服刑一年,可见当时耕牛的重要程度已经和人的人身安全可以同类并举,是一项重罪。

因此,在北宋时期敢私自宰杀耕牛的人少之又少。可是有一天,开封府尹包拯却接到了这样一桩案件,一位农夫大早上来报案,说自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在夜里割走了,牛失去了舌头,就不能再正常地进食饮水,必死无疑,到时候农夫定会落个宰杀耕牛的罪名。因此农夫才着急忙慌地来到府尹门前,击鼓鸣冤。

这个可谓是鸡毛蒜皮的案件,来劳烦开封府尹包拯受审,可以说有些小题大做了。可是关心百姓疾苦的包拯并没有计较案件的大小,当时的线索少之又少,即便是给其他的地方官员去审理,能查个水落石出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

包拯接手案子之后,升堂审理过程中,听来报案的农夫讲述自己的遭遇。他大致讲述了他是如何在早上发现自己的耕牛舌头丢失的经过。起初包拯曾怀疑是不是此人监守自盗,想以牛舌丢失来掩盖自己想宰杀自家耕牛的事实。经过一番观察之后包拯料定此人没有如此胆量和心机,想必就是有人想设计陷害农夫了。

想清楚了始作俑者的动机,包拯就开始为报案的农夫出主意了。包拯在公堂上什么也没有多说,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农夫,让他现在直接把这头没了舌头的耕牛宰杀,运到集市上去卖,到时候就能帮助他抓住真凶。

直接宰杀自己的耕牛,那岂不是直接犯了大罪,报案农夫心里这样想。包拯看出了他内心的疑惑,向他保证,只要他宰杀了耕牛,不仅能帮他抓到真凶,还保他无罪。

有了"青天大老爷"做担保,农夫就算很忐忑也只好听命于此。让农夫直接将耕牛宰杀,不是直接让农夫犯了大罪,触犯了律法吗?而铁面无私地"包青天"却正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侦破此案。

虽然无奈,但农夫只好乖乖回家,将失去舌头的自家耕牛宰杀。第二天,农夫按照包大人交代的话,将宰杀好的耕牛运到当地的集市上去贩卖。虽然宰杀耕牛有罪但是购买牛肉是不被判罪的,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农夫越卖心里越没底,不知道包大人能不能帮自己找到凶手。

这一天包拯也没闲着,他早早就交代给自己的衙役说,如果有人来揭发农夫卖牛肉,就立刻通知他,并立刻将集市上正在卖牛的农夫叫来。这番话交代下去之后,就等着有人来揭发农夫了。果不其然,在农夫到集市上卖牛后不久,就有一个男子到府尹公堂上,状告农夫宰杀耕牛,掷地有声地要求包拯对农夫判罪。

陌生男子自己觉得自己立了大功等着看包拯判农夫的罪,却没想到正中了包拯的圈套。包拯听了陌生男子对农夫的控诉之后,直接在公堂上呵斥道:"大胆贼人你与那农夫有何仇何怨?竟要割了人家牛舌头?"听到这话,陌生男子当即脸色大变。赔笑说到:"大老爷您真会说笑,我怎么会割了他家牛的舌头,明明是他私自宰杀耕牛,大老爷应责怪那小人才是。"

这时,农夫也从集市上赶来,当场指认出了这一陌生男子。说两家在耕地上的一些矛盾,积怨已久,已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农夫言之凿凿,再加上公堂上肃杀的气氛,陌生男子再也招架不住,一五一十地向包大人和农夫说出了,他是如何在夜里潜入农户家并将农夫牛舌割掉的事实。

至此一切才真相大白,陌生男子想在割掉农夫牛舌之后,如果农夫私自将耕牛杀死,自己就来官府揭发农夫,让农夫承受牢狱之灾。如果农夫没有宰杀耕牛,那耕牛在不日后便会死去,农夫家少了一头耕牛,自然不会如以前一般痛快,他也解了心头之恨。

在男子看来自己的计划仿佛是天衣无缝的,可是没想到碰到了料事如神的包拯,直接猜透了他的计划,将计就计,来了一招引蛇出洞,让他无处遁形。

包拯在农夫来喊冤时便看出了是有人要陷害农夫,故意将计就计,让农夫将自家耕牛宰杀贩卖,只要有人来状告农夫,这人必定是割下牛舌头的人。男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中了包拯的计策,自己把自己送上了公堂。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由地对包拯更多了几分倾佩之情,包拯在识破贼人计谋后能加以利用,这样的做法堪称妙绝!

同时又愿意帮助自己辖区范围内的百姓,侦破家常小案,可见他爱民如子。想必正是因为如此,包拯才成为了一名被后人口耳相传的传奇官员,被人们尊奉为"包青天"。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曾这样评价包拯:"其敦厚忠恕,又其立身行己之本,故虽执法而民不以为残也。人主得斯人而用之,则可以振纪纲,整风俗,其于治道非小补矣。"对包拯的正直清廉,不惜辞藻地加以赞扬。而民国时期大文学家胡适,曾将包拯,周公,黄帝三人并列,对包拯断案的能力大力赞扬,可见胡适对包拯的肯定和赞许。

纵观包拯的一生,他应受这样高度的赞誉。在案件面前,他料事如神,仔细推敲,不放过一丝细节,屡破奇案;在对待父母方面,二十八岁高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迈要孝敬父母,放弃为官,直到父母双亲去世三年,自己三十八岁后才正式入仕为官;

在官场上,他清正廉洁,对待同僚即便政见不同他也坦诚相待,"庆历新政"失败后,许多参与新政的官员被贬,包拯作为中立派,极力劝阻皇帝对一些仍有真才实学人加以留任。

人们常说忠孝难两全,可包拯既孝敬父母,又一心为国家社稷谋福,做到了忠孝两全,可谓你我后辈楷模。

中国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断案奇才,唐朝的狄仁杰,宋朝的包拯等等,无一不是凭借着心细如发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洞察力来破获大案的。同样地他们也有着一颗宅心仁厚的心能够在官场纷争中独善其身。

一条小小的牛舌,反映的是一场计谋的较量,更反映出像包拯这样为民好官的品行。当今我们依然以包大人为榜样,更是希望后辈们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上,能够学习他的一些品质,成为一名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人!

关键词: 料事如神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