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七天七夜才诛完,如今沉冤得雪

时间:2022-03-22 05:07:3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我国历史上,有部分暴虐的君王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了让臣子服从命令,以各种各样的刑罚来杀鸡儆猴。其中不乏有惨无人道的酷刑,使人闻风丧胆、瑟瑟发抖。

腰斩:将人从腰部一分为二,因为没有伤及重要器官,无法一击毙命,所以要在痛苦中煎熬一阵失血过多死亡;凌迟:最初的方法是杀死以后剁成肉酱,后来发展为需要犯人身受刀刑之后,再进行处理,目的当然是为了让犯人生不如死;……

这样的酷刑大多都是反人道的行为,不过这种刑罚最多也是一人受罚,而"诛九族"就不止是一个人的事情了,关乎了父族、母族和妻族的性命,这种刑罚一般不会使用,因为关系到的人口太多.

即使是帝王的命令,也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劝其三思后行,更何况"诛十族",又加上了所有的朋友和门生。而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七天七夜才诛完,如今沉冤得雪的人就是明朝时期的方孝孺。

方孝孺出生于台州宁海,勤奋好学的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被人称为"小韩愈"。后来跟着儒学大师宋濂学习,深受儒家规范的影响,言行举止一丝不苟、德才兼备,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并被朱元璋赏识重用。

朱元璋去世以后,方孝孺成为翰林讲师,与齐泰、黄子澄共同辅佐朱允炆,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死当谥文正。"这是继唐代以后许多文人当官梦寐以求的谥号,但又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而方孝孺就是得到这个谥号的其中之一,那为何又受到来自燕王朱棣 "诛十族"的大刑呢?

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将太子之位传给长子朱标,然而朱标的早逝将太子的身份降于朱允炆身上,而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哥哥们相继早逝,竟然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这让他大失所望、心有不甘。

后来朱允炆称帝,他的兄弟包括朱棣被明太祖封为藩王,朱棣即为燕王。由于朱元璋即位以后,为了消除对自己统治的威胁,也为年幼的朱允炆扫清障碍,几乎将开国功臣大肆虐杀殆尽。

到其晚年之时,朝廷人才所剩无几,再加上多年来对边疆的藩王干涉较少,导致中央朝廷一度受到了威胁。其中就有燕王朱棣,他是几个藩王之中军事能力最强,并且对皇位一直就有觊觎之心。

很显然,建文帝朱允炆对自己的叔叔也有防备之心。朱元璋去世后,为朱允炆留下了方孝儒、黄子澄、齐泰三个可靠的大臣。为了削弱藩王的势力,在齐泰等人的建议之下决定实行削藩政策。

由于燕王的势力过大,无法直接下手,就从周边的藩王开始一一夺权,将各个藩王贬为庶人。一群文学家,开启军事模式,显而易见,无异于纸上谈兵,失败是难免的。

眼看着形势不对劲的燕王,他就和道衍共同商议如何应对,此时的他已经用蒙古兵扩充了势力,又和朝廷内的宦官勾结通风报信,燕王开始防范起来,由于自己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所以并没有立即反兵,硬是装疯卖傻把儿子们都要了回来,此时的燕王开始决定要先发制人。

打着要消除朝廷内的奸佞小人、终止内乱的旗号开始向朝廷发动军事进攻,并且发文指责皇帝没有让他及时知晓父皇的病期;指责他背弃祖训破坏先皇居住的宫室;还说他受到宵小之臣的煽风点火,迫害诸位皇子,极力争辩自己的正义行为。

燕王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为了缓解燕王的进攻,建文帝将齐泰、黄子澄二人贬谪,而且给出割地投降的条件,但是燕王的野心岂止于此?不甘心的他,一举攻下了南京称帝。

建文帝在战乱中失踪,剩下三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根本无力对抗来势汹汹的燕王。

齐泰认为只要能留下一条性命就有希望能够光复朱允炆的大业。就将白马染成黑马逃出南京。

可惜马出汗将墨汁颜色冲掉了,马匹的颜色引起燕王部下的注意,被拦下的齐泰被认出是朱允炆的大臣,燕王认为此人是个人才,便想让他归顺,但是他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就被朱棣处死了。

而此时的黄子澄准备搬救兵,但未果,便想到去嘉兴举事,不料被人告发。抓到南京以后听候发落的他在朱棣的大殿上一顿奚落,挂不住脸的朱棣也给他判了死刑。

方孝孺被抓时还在南京,朱棣认为他颇有名望且德高望重想要招降,让他为自己写登基的诏书。但是他的心腹深知方孝孺个性,不可能会投降,劝朱棣不要杀掉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将会灭绝。

起初朱棣对其好言相劝,然而方孝孺对他并无好感,言辞激烈,骂的朱棣狗血淋头,更是引用"周公辅成王"来贬低朱棣,不肯屈服在朱棣的淫威之下,就被抓进了监狱,并且拒绝为其写诏书,反而写出 "燕贼篡位" 四个大字。

朱棣勃然大怒,威胁他如果不从,便要诛他九族,不吃这一套的方孝孺,反击道:"就算你诛我十族又能耐我何?"受到如此挑衅的朱棣,如果不诛他十族难消心头之恨,便随他意,把他的十族人全给灭掉了。

每杀一个,就要到方孝孺面前看一眼,总计八百多人,七天七夜才行刑完毕。让他欣慰的是,族人都和他同仇敌忾、视死如归,没有一个贪生怕死、跪地求饶的懦夫。最后轮到方孝孺,实行腰斩。

在我们现在看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觉得就算在当时方孝孺为朱棣写下了诏书,可能就免其一死,日后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起兵造反。

但是他的修为不允许自己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就义正言辞的拒绝了朱棣的要求,宁愿赔上自己的族人也绝不投降,所以就成为了一个历史之最.

关键词: 七天七夜 义正言辞 还在南京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