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

时间:2022-03-21 18:43:3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张居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循吏,在主张大刀阔斧改革、政绩卓著的同时;刻薄寡恩,私德有缺,泥沙俱下。万历十年,在查抄张府时,黄金、白银、金器、银器、玉带不胜枚举,这些也都是明证。

但是我们读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任何历史人物都不是简单的"黑白论"。历史人物的评价,甚至遵循的是能与庸的路数,是以结果论的。作为一段历史的载体,历史人物或者好,或者坏,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历史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对他的评价是看他能够推动历史进步,还是阻碍了历史前进。

从这一点而言,张居正无愧于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之称谓。

在隆庆帝朱载垕去世之后,他留给大明王朝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在《风雨张居正》之中,郦波先生给出了我们较为明确的数据:

虽然大明王朝实现了人口、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但与之相互关联的财政收入却入不敷出,赤字问题严重,至张居正改革前,财政拮据赤字达到了300万两白银,而且由于根源出自地封建王朝的必然,土地兼并的加剧,这种局面在维系现状下只能呈现扩大趋势。

面对这样的危局,当时万历帝朱翊钧年不过冲龄,自然不能亲政。张居正,也自然而然的成为李太后的襄助。在结连了司礼监太监冯保之下,高拱很快便被二人排挤出局,张居正也顺利的成为内阁首辅。

对万历帝、大明王朝,他忠心耿耿。对于大明之危局,一场早已筹谋已久的改革,势在必行。于是一系列的涵盖了整饬吏治、奖励耕战、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迅速实施。

但改革的代价,还是老生常谈的利益再分配所带来的阶级矛盾与内部矛盾。改革,必然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在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之中,讲究的是行政效率,对于不作为的官吏则尽皆裁汰,这样的举措在实现了明朝堂的高效运转的同时,也损害了这些地主阶级士大夫的切身利益,毕竟"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而在经济上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则更可谓是直击病灶。 一条鞭法的首创者并非张居正,清流海瑞便曾在辖区内实行,张居正采纳并借助其首辅之位的强力推行之下,原本可以从中渔利、中饱私囊的各层级官僚,作假的成本更高,而明王朝也能够通过这个政策,改变了当时严重盘剥农民的赋役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而清丈田亩,作为与一条鞭法的并行措施,也避免了地主阶级的偷税,如此一来,原本的财政赤字也得到了扭转,每年的财政盈余也达到了三百万两,至万历十年,财政盈余达到一千二百五十万两。

另外,张居正改革之中还出现了有别于前朝改革的不用做法,他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做法,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农商并重。

可以说,张居正是万历朝的"答案"。但遗憾的是,张居正改革所触及到的官吏士大夫、地主阶级,在其死后很容易便借助张居正循吏的特点,找到了攻击支点,更兼之张居正独揽大权,对神宗要求过严苛,导致的明神宗不悦之下,仅仅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天,这种攻击便已经展开。很快张府被抄家、褫夺官爵,罪示天下。

当然这对历史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死法灭。而这个结局的边际效用就是,明朝的积弊又一次累积,外加之万历帝的怠政,关于明朝覆灭事实上也已是"不可逆的"。

及至崇祯帝时,小冰河时期干旱、蝗灾迭起,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流民日众,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满清王朝的上升期,皇太极、多尔衮的英明领导,历史就在这样的扁平化之下,成就了明朝亡国、清军入关、满清定鼎中原。

但与张居正而言,或许修撰《明史》的张廷玉一席话更加恰当:"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书》:"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可弗戒哉!"

关键词: 地主阶级 一条鞭法 历史人物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