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时间:2022-03-21 12:24:3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因为他不仅有自知之明,身后还有"高人"指点。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大明朝,这是他当初完全不敢想象的。

当年那个穷小子,只是想吃顿饱饭罢了,结果如今却成了九五至尊,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一个朝代。

但凡当了皇帝,都有两件大事要做。一件是大封功臣,于是那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大将们,个个加官进爵,比如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

另一件则是充实后宫了,无论朱元璋愿不愿意,他都纳了一群妃子,于是朱元璋的一下子就多了很多小舅子。

以朱元璋的性格,仅仅因为这些人是自己的小舅子,就给他封大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然而却有那么一个特例,让朱元璋想给他封个大官,更让人意外的是,此人却拒绝了朱元璋的好意。

此人便是朱元璋的宁妃之弟,郭德成。

郭德成有何德何能,为何朱元璋要封他做大官?

郭德成此人本事还是有些的,他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多少也立了一些功劳,不过并没有什么大功。

所以当朱元璋称帝后,只封了他一个骁骑舍人,这官职一听就知道不是什么大官。

虽然他本身功劳不大,不过没关系,他的父亲和兄长一个比一个牛。

先说说郭德成的父亲郭山甫。这可是个奇人,他擅长给人看相,据说当他看到朱元璋的时候,就知道这人将来必成大事。

这郭山甫也是豪迈,直接把全部身家都压到朱元璋身上了,不仅让几个儿子都为朱元璋效力,还让自己的女儿侍奉在朱元璋左右。

而郭德成的兄长郭兴和郭英,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郭兴,如果没有他,朱元璋能不能称霸天下都难说。

于是,等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老郭家的好日子便来了。郭山甫被封国公,而郭兴和郭英都先后封侯,就连郭山甫的女儿郭宁莲都被封为妃子。

结果,老郭家就剩郭德成一人,因为没有大功,只做了区区骁骑舍人。

朱元璋一看,这不合适吧,你的父亲、兄长、姐姐都得了富贵,就你一人做个小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很刻薄寡恩呢。

不过这事解决起来也简单,朱元璋找来郭德成,直接问他想不想做大官。

一般人都会一边说愿意,一边赶紧磕头谢恩。

谁知,郭德成一听这事,赶紧推辞。

他说自己这人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容易误事。万一哪天因为喝酒误了大事,朱元璋肯定要杀了自己,所以与其封他做大官,不如多给些美酒和金银财宝。

对于郭德成不按套路出牌,朱元璋却很满意,毕竟不是谁的能够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于是就满足他的愿望,赏赐了大量美酒和金银。

郭德成为何不愿做大官?

其实郭德成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就是为了保住小命。

虽然我们现在一个个都知道,朱元璋杀功臣杀得很厉害,但是我们这只是马后炮罢了,在当时可没几个人看得出来这点。

当然,郭德成是不可能看透这些的,他的背后必然有"高人"指点。

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郭德成不具备看透这些的才智。

我们看看他当时怎么和朱元璋说的,他直接说朱元璋将来会因为自己犯错杀了自己。但凡有点情商的人都不会这么说话。

你可以想象一下,有大老板说要好好提拔你,你却直接说对方在给你挖坑,甚至要杀了你,这合适吗?就算你心里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说呀,这么说话妥妥的得罪人。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次郭德成和朱元璋一起吃饭,结果郭德成喝酒喝多了,开始胡言乱语。

朱元璋说郭德成的头发太散乱了,郭德成表示赞同,认为把头发剃光了才好。

当时朱元璋脸色就变了,他之前出家当过一段时间和尚。当上皇帝后,最忌讳别人提光头、和尚之类的事情了。

要不是看在郭德成确实喝多了,加上老郭家对他有大功,估计当场就要把郭德成给宰了。

后来郭德成真的剃了光头,穿上了袈裟,朱元璋才消了气。

如果郭德成真的心里有数的话,怎么敢在和朱元璋喝酒的时候喝醉呢?

想象一下,你和领导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你敢喝醉吗?万一说错话得罪了领导怎么办?

由此可见,郭德成是个没什么心计的人,他说的都是大实话罢了,估计剃光头也是那位"高人"教他的。

其次,郭德成两个兄长都选择明哲保身。

先说说郭兴,前面说了,他被封侯。

但是实际上,以他的功绩,足以封国公的。之所以只是封侯,是因为他违反了军纪。

仅仅因为这样,国公之位就这么没了,实在是可疑。要知道,他这种屡立战功的武将,不可能不熟悉军纪,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故意犯错的。

毕竟他爹已经是国公,一门两国公,太显眼了。

再来看郭英。他这人做事非常谨慎,谨慎到了什么程度呢?

当时很多王公大臣都在大肆置办土地和房产,唯独郭英没这么做。

朱元璋和好奇,便问他为何如此。郭英回答道:我本来只是个平民百姓,幸亏得到皇上器重,才有机会建功立业,我现在已经封侯了,不能太贪心。

朱元璋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

这两兄弟的行为,都透露了一点:老郭家在尽量避免功高盖主,被秋后算账。

既然两个兄长对此都心中有数,那么,郭德成必然也有人指点。

这个"高人"到底是谁?

我觉得,这个"高人"最有可能是郭德成的父亲,那个做了国公的郭山甫。

古代那些会看面相的奇人异士,多半是有广博的知识和大智慧的。

郭山甫既然敢把全部身家都押到朱元璋身上,必然已经考虑过老郭家的结局。

如果朱元璋真的得到了天下,他们这些功臣的下场,看看刘邦和赵匡胤的做法,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他反正年岁已高,即使位高权重,也威胁不到朱元璋的,关键是自己的几个儿子。

因此,郭兴和郭英在他的指点下,才会在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那么的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

虽然郭德成没做大官,但是肯定也得到了父亲的教诲。

他这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本事没多少,又特别贪杯,迟早会喝酒误事,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在朱元璋表示要给他升官的时候,直接就实话实说了。

总结

朱元璋清算功臣其实并不奇怪,这基本是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必做的事情,差别只在于采取的手段和清算的程度了。

可惜明朝的这些功臣们,大多心里一点数都没有,这才有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

郭德成此人,反而因为功劳不大,又有自知之明,再加上其老爹的指点,可以说是开国功臣里过得最悠哉的一个了。

相比之下,虽然他的两个哥哥都封侯了,但是那可是拿命换来的,大仗硬仗打了不少,到头来还是活得战战兢兢,远不如郭德成过的潇洒。

所以说,人有时候不要那么贪心,知足常乐。这样不仅少了很多烦恼,也会少了不少麻烦。

关键词: 自知之明 位高权重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