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五代时期的小康社会

时间:2022-03-20 17:27:2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五代后唐同光四年,魏博军发生兵变,因手下无兵,李存勖不得不派他的政敌李嗣源去魏州平乱,这也就为之后的第一次陈桥兵变埋下了伏笔。在李存勖统治的后期,疑心越来越重,开始怀疑李嗣源,他想到如果自己不幸早逝,自己的儿子们没一个能斗得过李嗣源。天下就要被李嗣源夺去,但是李存勖却不知道怎样除掉李嗣源,刚好魏州兵变,只能派他前去平乱。

船山先生评价李存勖:"存勖可以忍败,而不足以处胜,故胜则必倾。败则唯死而已,胜则骄淫奢靡。他不得民心,最后由李嗣源接管了后唐。"陈桥兵变"的最初版本

可是李嗣源竟然被"乱兵劫持",当时众将士对李存勖已经没有了信心,就准备强行推举李嗣源为皇帝。众所周知,陈桥兵变是赵匡胤手下将士在北征契丹途中行至陈桥驿时发生兵变,结果黄袍加身这就有了宋朝。然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不是头一次,在这之前建立后周的郭威也是在众将士拥立之下"黄袍加身(郭威披的是黄旗)"建立后周。其实郭威"黄袍(旗)加身"也不是第一次,第一次应是李嗣源被手下众将士(乱兵)拥立称帝,虽然没有黄袍黄旗加身(其实黄袍黄旗也只是作秀给外人看),但是实际意义是有的,那就是结果都当上了皇帝。

五代是著名得乱世,但是并非一无可取,五代时期就曾出现一个短期"盛世",就是唐明宗李嗣源八年的小康时代。随让这个"盛世"在"质"和"量"上都无法和昭著青史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以及开元盛世相提并论。但是在五代这样的乱世里,却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时机,让战乱冢饱受苦难的百姓们多一丝对生活的期盼,在那个战乱年代能有这样的"盛世"实属不易,这就归功于李嗣源的统治。

李嗣源虽然是行武出身,但是骨子里他并不是一个凶狠好斗之人,这和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比较相似。"为人纯质,宽仁爱人"。

做一个有道明君,身边没有直言敢谏之人是不行的,冯道就对李嗣源说:"现在天下无事,四海升平,但是陛下不能因为形势稍好一些就贪图安逸,纵欲声色,只有兢兢业业才能守住基业。李嗣源问冯道:"现在天下太平,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冯道说:"士农工商四业中,农民活得最辛苦。遇上灾年农民就要挨饿,即使年岁丰收,农民还要为粮食价格低发愁,陛下应该多体恤民情。"李嗣源对官员们提的建议都进行审核,觉得有益民生的就发展实施。

冯道把唐懿宗时期进士聂夷的《伤田家》背給李嗣源听: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筳,照遍逃亡屋。"李嗣源听后大为感叹,便让人抄下这首诗经常让人念给他听,作为警句。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是一对比较典型得君臣,李嗣源跟冯道虽然不如李世民和魏征,但是在五代那个乱世中已经算是比较好的。

李嗣源在战乱年代力所能及帝恢复农业生产,促进社会和谐,处处为自己的子民着想,实为心系天下的明君。930年,改元长兴,大赦天下,除了重罪不可恕外,赦免其他罪行。另外,还允许农民打造自己的农具以及其他生产用品。

要知道在乱世中(很乱的那种)能够创造出这样的短暂的小康社会也是不容易的,纵观五代的君主,要么残暴,要么好战,要么无才无德,像李嗣源这样的君主实在是稀有。自唐懿宗以来天下大乱,战乱频繁,底层人民苦难深重,直到遇到了"仁君"李嗣源。盛世跟乱世是不一样的,盛世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不受战乱之苦。然而在乱世中要有那么一段"盛世"是多么难,这就需要对唐明宗的肯定。

封建时代的明君贤臣在本质上还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历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历史渐进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是不肯能没有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 黄袍加身 陈桥兵变 五代时期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