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同样是投降敌人,为什么关羽和张辽没有污点,于禁却被侮辱呢?

时间:2022-03-20 13:50: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于禁在水淹七军之后的投降,可以说是于禁一生之中的败笔,不但是行为上让曹操倍感失望,就连之后回到了曹魏,还是被曹丕给暗讽了一顿。总而言之,于禁如果是没有这么一出,或许会以一个非常高的身份去世,让曹魏人难以忘怀,原来曾经还有这么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只可惜这一切都在于禁投降之后发生了转折,但奇怪的是三国之中投降的人并不少,为什么相比起关羽、张辽等人,于禁的投降无法原谅?

于禁

现实角度上去看于禁的投降本身是和张辽以及关羽没有太大分别,不管如何都是想要保住性命,也许目的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张辽留下性命是为了建功立业,关羽是为了找回刘备,保护刘备的家人。但抛开这些,投降就是投降,哪里有什么好坏之分。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于禁的投降,不但是没有博得好感,反而是让人讨厌呢?

于禁

三国时期有三种投降的结局,第一种是在投降之前地位很高,但是在投降之后却开始泯然众人,这一类的代表人物就是于禁。在于禁选择投降关羽之前已经是成为了曹魏集团的重要将领,在曹魏集团的外姓武将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个。在襄樊之战当中,除去曹仁之外则于禁是二号人物。所以于禁的地位很高,而在投降之后于禁不但是没有了立功的机会,还几次受到羞辱,自然也是在历史之中留下了败笔。

张辽

而第二种则是投降前地位不高,但是在之后却是高光时刻的。这类代表正是作为比较的关羽和张辽,先看张辽。张辽本是雁门郡的郡吏,是一个很小的官职。后来丁原接任了并州刺史,就举荐了张辽给何进。而后何进派张辽去河北募兵,但是回来时发现何进被宦官杀了。这时候张辽则是跟随部众归为董卓,董卓死了以后则是从属吕布。不过张辽虽然属于吕布,却并不是吕布的直系下属,而是以北地太守的名义保持独立。这么解释,张辽的投降也就不存在背主了,另外张辽本来就是朝廷任命的将领,回归曹操代表的东汉朝廷,并无污点可言。

张辽劝降关羽

而后则是关羽,关羽投降时是处于一种刘备全面崩盘,甚至是连生死都不得知的情况下的选择。而当时关羽只能是依靠下邳城顽抗,而且事前关羽是力战不敌,面对绝对实力的差距才只能投降。但是关羽即使是到了这个地步,还是亲自找来了张辽说要决一死战。所以不管关羽实际举动是什么,关羽也是有战死这一个选择的,也就是有杀身成仁的想法。其次则是关羽事后的一系列举动,证明了自己不是贪慕虚荣,也不是不忠不义。另外为了报答曹操的收留之恩,关羽阵斩颜良,做了这些才离开,所以欠的已经还了,算不上背主。

严颜

第三种投降的人物则是投降便是高光时刻,其后没了下文。比如义释严颜,还有张达、范疆这类小人。严颜投降了之后就再无下文,也没有任何立功的记载,所以这儿也就造成了无差别状态,自然也没人对这些记挂在心上。至于张达、范疆则是投降之后也没有好下场的代表,最后也是被杀。这一类的武将因为投降前后没有差距,所以并不那么起眼,至于正义与否,也主要看投降后的主公。

再回到于禁的身上,于禁的投降如果不是襄樊之战,或许也不会背负一个骂名。因为这个时间点太尴尬了,对于禁来说此时的于禁已经是近六十,事实上在襄樊之战两年以后于禁就去世了。所以时间上对于禁来说没有了立功的可能,也没有再戴罪立功的机会。其次于禁能得到曹操的赏识源自于于禁的威严毅重,但偏偏于禁是败在了这里。当年于禁奉命平定昌豨之乱,而昌豨和于禁是旧相识,所以在打不过之后选择了投降。于禁则是以昌豨围而不降,不杀不足以定心为由,杀了昌豨。

曹操和于禁

曹操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则是感慨于禁治军严谨,而且对于禁也是越发的看重。但是同样的场景出现在于禁的身上,于禁的做法却是投降。这前后的对比差距,曹操看在眼里能不感到失望吗?这一点就算是在东吴也一样是被人看不起,东吴的虞翻就是几次怒骂于禁,于禁对此也是毫无话说。另外于禁投降的时间点,正好是处于三国阵营正式划分时期,于禁在219年投降,此时曹操称王,刘备也称王。也就是说不再属于军阀割据的情况了,于禁的投降自然也就成为了真的投敌。

所以于禁在被东吴送回了曹魏之后,于禁遭遇曹丕的羞辱,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但对于禁来说也的确有些不划算,不但是晚节不保,而且投降之后还给后人带来了相对的麻烦。但乱世之中人心之想,实属难测。

关键词: 襄樊之战 也就是说 难以忘怀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