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元朝灭亡后仍然拥兵百万,为何不趁“靖难之役”时打回北京?

时间:2022-03-19 21:22:2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确实如此,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蒙古各部始终都是心腹大患,即使是洪武大帝攻破元大都,灭亡元朝后,蒙古仍有雄兵百万,那这些人为什么不在"靖难之役"时打回北京呢?

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洪武大帝八次攻伐漠北,定鼎大明基业

据《明实录》记载: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随后即派大将徐达与常遇春出兵北伐,"北伐军"一路北上,势如破竹,最后攻破元大都,元顺帝率众北逃,元朝至此灭亡!

元朝虽灭却未彻底"断绝生机",元顺帝逃回蒙古后又建立了北元,拥兵百万,因此朱元璋在西征后又先后八次派兵深入漠北,攻伐北元。

攻伐北元的战争从公元1368年开始,这八次战争中有两次至关重要,一次是公元1381年的"辽东之战",此战过后,驻守金山的纳哈出率兵投降,辽东尽归大明王朝,漠北蒙古与高丽的联系亦被阻绝。

另一次是在公元1388年爆发的"捕鱼儿海之役",此战过后,蒙古的"黄金家族"--忽必烈家族丧失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蒙古各部"群龙无首",开始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实力大大削弱!

了解朱元璋针对蒙古的军事行动后,我们再来看北元为何不在"靖难之役"时趁机发难。

"靖难之役"的爆发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太子朱标早逝,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便开始着手削藩,各路藩王相继被废,此举使得藩王与建文帝的矛盾日益加深。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朱棣老谋深算又蛰伏已久,朱允炆资历尚浅又缺谋略,很快就难以抵挡。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攻破南京,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太宗。

据《明朝那些事》所载:这场政变持续四年之久,期间战争不断,内耗不止,波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这本是北元打回北京的大好时机,但意料中的"北元反攻"并未出现,原因有二:

第一,朱元璋先后八次对漠北用兵,极大的削弱了北元的实力,尤其是"捕鱼儿海之役"后,蒙古各部分崩离析,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矛盾频生,互相攻伐,难以聚集起来对明朝发动有效的反攻。

第二:朱元璋对北元的用兵使得"瓦剌"趁机兴起,与鞑靼分庭抗礼,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据《明史》所载:明朝将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统称为鞑靼,将蒙古高原西部的部落称之为瓦剌,鞑靼与瓦剌本有相互对峙,鞑靼在明朝的攻伐下实力不断削弱,此消彼长,瓦剌趁机壮大,双方争斗不止,北元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反攻北京!

由此可见,北元之所以不在"靖难之役"时反攻北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根源就在朱元璋针对漠北的军事行动。

朱棣登基后定年号为"永乐",永乐年间武功更为昌盛,永乐大帝御驾亲征,五征漠北,使得蒙古各部实力大损,无暇反攻北京,正是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用兵,保证了洪熙年间和宣德年间两朝的安稳,明仁宗朱高炽与明宣宗朱瞻基励精图治,与民休息,使得明朝国力在这期间飞速发展,开创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小结:

虽然洪武帝和永乐帝都曾对漠北大规模用兵,使得蒙古各部难以南下,但纵观整个大明王朝,蒙古始终都是心腹大患,纵然一时臣服也是"口服心不服",时刻包藏祸心,图谋复仇,重现元朝的辉煌。

正是蒙古的狼子野心最终引发了"土木堡之变",此役过后,明朝国力由盛转衰,一蹶不振,慢慢走向了末路!

参考资料:《大明风华》《明实录》《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关键词: 靖难之役 分崩离析 蒙古高原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