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远在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到底是不是明朝的“小弟”?

时间:2022-03-14 20:42:1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根据现存资料的记载,帖木儿帝国与明朝的外交关系,最早可追溯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史·西域传》记载道:

....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

帖木儿帝国版图

此后几年,帖木儿不断遣使来朝。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九月,帖木儿不仅遣其酋长迭力必失来朝,贡马二百匹,还给明太祖奉上一份辞意卑躬的贡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二十九年(1396年),帖木儿又三次派出使团朝贡,贡马的数量是212匹、240余匹、1095 匹。

帖木儿帝国的军队

不过,帖木儿屡次遣使,向明朝称臣纳贡的行为,真的是"心悦诚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帖木儿的终身梦想,是要征服世界,结束与明朝的藩属关系。据巴托尔德《中亚简史》记载,帖木儿曾经这样说:"世界整个有人居住的空间没有大到可以有两个国王的程度。"

远在中亚的帖木儿,实际上有着非常大的野心

他之所以向明朝屡遣使者,并称臣纳贡,不过是迷惑明朝,窥探形势,同时从贡赐中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绝无友好诚意。

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他就羁留傅安、郭骥等一千五百人的明朝使团;

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扣押了陈德文率领的明朝使团。

据当时亲自目睹这一事件的西班牙人克拉维约所著《东使记》记载,帖木儿公然辱骂明朝皇帝,虐待这些使臣。

帖木儿宴请各国使臣时,"帖木儿见西班牙诸使位在契丹(中国)使臣之下,乃命改坐于契丹使臣之上,而契丹人坐于其下。役人传帖木儿之命,来曰:"西班牙国王吾之友也,其使者当坐于上。契丹国主为奸恶贼人,吾之仇也,其使者当坐于下。自是以后,宴会引见,席位当皆如是。""

帖木儿帝国的骑兵

建文四年(1402)7月17日,明成祖即位。当年12月,即派出使臣以新皇登极诏告四方,"并赐其酋长金织文绮"。使臣在西域诸地羁留,等到达帝国首都撒马儿罕时,已是1405年夏天。

在明成祖即位的同一时间,帖木儿发动了著名的安哥拉之战,歼灭了奥斯曼帝国的数十万大军,俘获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后死于囚禁之中),国力达于极盛。此时,在他的帝国四周,只剩下明朝了。

被羞辱的巴耶塞特一世

不顾年届70高龄的帖木儿,决定亲率大军,征讨明朝。据当时在帖木儿军队中的德国人约翰·细尔脱白格回忆:

....契丹(明朝)国大汗,遣使带马四百匹,至帖木儿之廷,责其贡赋。盖帖木儿不入贡者,已五年矣。帖木儿引使至其都(即撒马儿罕),继乃遣之回国。告之归后须报告契丹大汗,帖木儿自此不复称臣纳贡于大汗。不久彼将亲来见大汗,使之称臣贡于帖木儿也。使者归,帖木儿下令全国,亲征契丹。征集大军一百八十万人。东行一月余,抵沙漠,须行七十日始得越过。水草缺乏,天气寒冽,马死者甚众。帖木儿乃归国都,病死。....

帖木儿帝国军队概览

约翰·细尔脱白格的记叙,某些细节略有出入,但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帖木儿就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举击溃明朝。"可惜"的是,在东征途中,他便得病而死,两个庞大帝国间的战争以这样的方式提前划上了句号。

当然,明朝对帖木儿的这一大举动,也不是一无所知的。《明史》记录道:"成祖践阼,遣使敕谕其国。永乐三年,傅安等尚未还,而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

朱棣时期的明朝军队

坦诚地说,明朝低估了帖木儿征明之师的目的和规模,仅"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如果双方交兵,至少在战争前期,明朝是丝毫不占优势的。

帖木儿帝国与明朝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状态,随着帖木儿的去世烟消云散。新即位的帖木儿之孙哈里,采取的第一个外交姿态,便是释放被帖木儿扣押的明政府傅安、郭骥和陈德文使团。至此,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

帖木儿死后的第三年,即永乐五年(1407年),东察合台汗国沙迷查干汗(第四代汗),欲借帖木儿帝国内部混乱之机,夺回被其占领的撒马尔罕。

在厉兵秣马的同时,他们遣使告知明政府,希望得到对方政治上的支持。不过,明政府对此采取谨慎态度。明朝派出以把泰、李达为首的大型使团,携明成祖玺书,劝阻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慎勿轻动"。由此可见,以"宗主国"自居的明朝,对西域诸国之间领土纷争问题,大多持保留和审慎态度的。

东察合台汗国疆域

明朝与帖木儿帝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始于沙哈鲁苏丹的即位。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2月25日,帖木儿病死于东征途中。临终前,他指定自己的孙子哈里(第三子米兰沙之子)为帝国的继承人。不过,哈里缺乏他祖父的铁腕,帝国很快陷于争夺汗位的混乱。很快,哈里便被反叛他的王公贵族废黜。

沙哈鲁(1377年-1447年),帖木儿帝国第四位苏丹(1409年-1447年在位)

在反对哈里苏丹的王公贵族中,最具实力的,当属帖木儿的第四子沙哈鲁。他以哈烈为根据地,以平息内乱的名义,讨伐占据帝国首都撒马尔罕的哈里苏丹。与此同时,他派使臣向明王朝纳贡,以结友好。

明成祖闻知情况后,借送哈烈使臣回国之机,派出以都指挥白阿尔忻台为首的政府使团,赍敕谕沙哈鲁苏丹,希望通过明使团的调解斡旋,平息事端。

明成祖朱棣:都别轻举妄动,大家以和为贵!

当然,帖木儿帝国的汗位之争,不可能因为明成祖的两封敕书(沙哈鲁、哈里)而停止;明朝使团的调解斡旋,更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哈里苏丹最终还是被反叛他的王公贵族废黜,沙哈鲁登上了帝国统治者的宝座。

从此开始,两国进入了和平友好的新时代。中亚和西域诸国与明朝的友好往来,得以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

沙哈鲁是与父亲帖木儿迥然不同的统治者。《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和高尚的文化赞助者"。他即位后迁都哈烈(即今阿富汗城市赫拉特),任命其子兀鲁黑约格为撒马儿罕总督,"帖木儿帝国向东扩张的一切威胁已经消失"。

赫拉特清真寺

中外史家们一致认为,明朝的永乐时代(1403-1424 年)和帖木儿帝国的沙哈鲁时代(1405-1447年),是两国关系最为密切、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一个时代。随着两国友好相处关系的发展和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两国统治者也建立了亲密和谐的私人友情。

沙哈鲁在致永乐皇帝的一封信函中,甚至建议永乐皇帝皈依伊斯兰教。不过,尽管永乐皇帝高度颂扬了伊斯兰教,但却回避了沙哈鲁希望他皈依伊斯兰教的建议,只是强调"进而密切友好关系"、"宜更多培育如此真诚友谊。"

作为两国友好关系的记录, 这一时期产生了具有历史影响的各自使团的旅行记。

明朝方面,即为陈诚的《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

帖木儿帝国方面,则有《沙哈鲁遣使中国记》。《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又称《盖耶速丁行记》。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封面

公元1419-1422年,帖木儿帝国沙哈鲁汗派出一个使团出使明朝。其中,沙哈鲁的儿子贝孙忽儿利用这一机会,派出其宫廷画师火者·盖耶速丁·纳哈昔作为自己的代表,随使团前往北京,并受命撰写了一部完整的游记即《盖耶速丁行记》,也被译为《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盖耶速丁的作品,给予了赫拉特画派代表人物毕扎德充分的启发(本图为其主持描绘《列王纪》的插图)

《盖耶速丁行记》原文亡佚,但却被他的朋友、宫廷史家哈菲兹·阿不鲁摘要收入其《贝孙忽儿历史的精华》一书而得以流传后世,后者是哈菲兹·阿不鲁敬献给贝孙忽儿王子的一部史著。

帖木儿帝国的宫廷学者阿伯特柴拉克,曾以"对出使中华帝国的使节回归及这些地区奇迹的记述"为题,为《盖耶速丁行记》写了简短的"序言"。

帖木儿帝国的步兵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记录了从赫拉特出发,至明朝首都北京的行程道里兼及所历城镇的政治、经济、法律、民族、风俗、古迹等诸多繁荣景象, 可视为这一时期异域学者来中国考察游历的最详实的记载,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其特别的意义。

小结

中亚、西域形势的变化,因帖木儿去世解除了战争危机,更由于沙哈鲁对明朝和平友好的国策,根本上改善了邦交关系。而永乐帝一直严格奉行明太祖的西域政策,不失时机地加强互访往来,扩大商业贸易,"西域之使, 岁岁不绝。"

明朝与帖木儿帝国

《明史·西域传》描绘中国内地与中亚、西域各国频繁往来的盛况时说:"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因元末战乱和割据一度阻塞的丝绸之路上,又出现商旅相望于途、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

这大概是在海路交通已经勃兴的15世纪初,古丝绸之路上最后一段辉煌岁月,无疑加强了中外联系,推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 伊斯兰教 称臣纳贡 王公贵族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