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司马光到底砸缸了吗?对这个千古之谜,司马光笑而不语

时间:2022-03-14 12:54:5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司马光砸缸》的小故事,使得司马光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司马光本人也成为聪明伶俐、机智勇敢的神童代言人。这个故事影响了好几代人,本人上小学时,正值学校老师提倡做好人好事戴小红花的时代,学了这篇课文后,有好多小朋友也萌生了把某个身体孱弱的小伙伴塞进水缸,然后完成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壮举的想法。但最终因为找不到那么大的水缸,再加上身体孱弱的小伙伴也没有充当落水儿童的雅兴而作罢。自从这个小故事被选入语文课本后,就不断有不少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为此相互争论许久。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呢?我们就来看看。

司马光砸瓮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来自于《宋史》,是这样记载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的:"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段话不难理解,大意是说,司马光从小聪明,喜欢读书,有一回一群小伙伴在庭院里玩耍,有一个小孩调皮,踩在瓮上,不小心掉进去了。其他小孩一看这情景,都吓跑了。唯独司马光非常镇静,拿石头把瓮砸破了,那个倒霉小孩就被司马光给救了。

从原文来看,司马光砸的不是缸,是瓮。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缸是缸,瓮是瓮,不可混为一谈。缸是阔口窄腹,瓮是窄口阔腹。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倒霉小孩掉进瓮里后,司马光不找根绳子什么的把他拉出来的原因。瓮口太小嘛,掉进去了不容易出来,只好简单粗暴,拿石头砸了。这说明语文课本不严谨,嫌麻烦,怕瓮这个东西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小朋友的理解能力造成障碍,干脆糊弄成缸得了。但在下文,我们要纠正过来,要叫司马光砸瓮,而不是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

这个原文还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明确说司马光砸瓮是在七岁的时候。再就是原文没有说司马光在哪里砸的瓮。就是在这两个地方,造成了后世的争议。

先看一直流传下来的传说。司马光砸瓮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有证人存在。这个证人还不是旁观者,而恰恰是被救的那个倒霉小孩。小孩名叫上官尚光,是河南光山县人。据说上官尚光被司马光救了的事记载在上官家族的族谱里。上官尚光长大成人后成了一个富甲一方的富豪,后来为了感激司马光的救命之恩,还在家乡建了一座感恩亭。这就是说司马光砸瓮是真实事件的传说。为了验证一下这个说法是对是错,我们需要翻一翻司马光的爹司马池的老底。司马池是进士出身,查看他的履历,大多是在地方上任职,算是中级官员。据史料记载,司马池是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调任光山县知县的,当年十月,司马光在光山县出生,是司马池的第三个孩子。按照北宋朝官制,进士出身的官员,"一年一考一迁",也就是一年考核一次,考核成绩好可以升官,不好只能继续留任,但三年必定官升一级,在一个地方任职最多三年。我们查不到司马池老先生什么时候离开光山县的,但知道他在1025年的时候在河南洛阳任职。在洛阳之前,也就是离开光山后,先后在朝廷和安徽小溪县当过官。1025年,司马光小神童刚满六岁,虚岁七岁,这就说明,司马池老先生早在司马光小神童七岁之前就不在光山县了,那么他又怎么可能在光山县砸瓮救人呢?所以说司马光七岁在光山县砸瓮救了上官尚光这个传说是假的,逻辑不成立嘛。

但还有一种可能,司马光砸瓮不是在光山县,而是在别的地方?或者在洛阳?因为《宋史》也没说在哪里砸的瓮嘛。再看司马池老先生的履历,1025年之后他确实一直在洛阳任职。而司马光的七岁的儿童时光也确实是在洛阳度过的。《宋史》作为官方史书,应该不会造假,所以我们无法找出更好的证据,只能相信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在洛阳是砸过瓮,救过人的。

说了这么多,有人就会问,直接问问司马光本人不就结了?你还别说,历史记载说还真有人问过司马光这事。但司马光不置可否,笑而不语。

司马光本人不说真假,证人又是杜撰的,那这事就成了千古之谜了。但对我们来说,倒大可不必寻根究底,因为不管真假,这个故事塑造的小神童形象已经使我们佩服,让我们得到了智慧的启迪了,管他砸瓮的是司马光还是司马亮呢。

关键词: 上官尚光 这个故事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