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张骞出使西域最远到了什么地方?比我们想象地更远!

时间:2022-03-13 16:36:4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中国古代,西域一般是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玉门关、阳关以西,昆仑山以北,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在西域分布着数十个少数民族国家,匈奴强盛后,控制了西域各国。武帝即位后,开始经营西域。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汉中人张骞奉命率领百余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被匈奴赶到西方的大月氏,以合力讨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今甘肃临洮)向西行进。在经过匈奴的领地时被俘。匈奴单于将张骞等人分开,让他们从事畜牧业,由匈奴人严加看管。还让张骞娶匈奴女子为妻,劝他投降。张骞留居匈奴11年,终得逃脱匈奴的控制,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等国,到达大月氏。不料,此时大月氏已在新迁居的地区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找匈奴复仇。张骞自知此次出使的目的没有达到,便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后踏上了归途。

张骞在返程途中,经过羌中,再次被匈奴抓获,一年后,才再次逃脱。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张骞在出使十三年后终于回到了长安,随行的百余人只剩下胡奴堂邑父一人。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的人文地理知识,重新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和西域各国,孤立西迁的匈奴,派遣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张骞率领三百多人,携带大量金币、丝帛、牛羊,顺利地到达了乌孙。虽然乌孙不愿东归,结盟的目的未能实现,却派副使联络了西域的大宛、康居(今锡尔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大夏(今兴都库什山西北地区)、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沟通了亚洲内陆的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由此被打开。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交通线,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而向西部延伸。由于在这条道路上,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所以在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并被后人一直沿用。汉代西北丝绸之路被打通后,元代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明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陆续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通纽带。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