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张昭在大战前建议投降曹操,为何曹操还要杀他

时间:2022-03-13 06:38:4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成为了这段历史中的经典,至此之后,诸葛亮鞠躬尽瘁为蜀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但是在这一段乱世之中,还有一个人如诸葛亮一样,同样被托孤,在他所属的集团里,这个人的作用同样是举足轻重不容忽视。他就是东吴集团的张昭。毫不夸张的说一点,如果东吴集团没有张昭那么孙权能不能稳定住局势,将会换一个很大的句号,夸张一点说张昭就是东吴诸葛亮,可是此人竟然在赤壁大战之前多次建议孙权投降。可是让人更加不理解的是,曹操赤壁大战失败以后居然建议孙权杀掉张昭。这就让人很不理解。曹操为什么向孙权提出这样的建议?

一、东吴面临最紧急的局势。

公元208年9月之后,当时的东吴集团面临了自集团成立以来最危险的局势。因为在北方经营多年的曹操经过一系列大战消灭了当时北方第一军阀集团袁绍,同时又远征乌桓渐渐的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在此之后曹操终于将目光投向了长江以南地区,所以他率领训练已久的水师以及路上精锐部队开始往南方发动进攻,为了完成统一。终于在公元208年9月拿下荆州。如果纵观此时华夏版图上的军阀集团,稍有实力的恐怕只剩东吴集团了。此时巴蜀地带的老板刘璋过于孱弱,试想一下如果曹操能够拿下东吴那么刘璋必然会不战而降。而且从此时来看东吴集团面临最为紧急的局势,因为无论是从兵力上来说还是从地利来说,几乎没有一项占优的。

二、东吴如何应对?

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同时又和东吴共享长江天险,所以此时的东吴集团内部面对这种危险局势自然分化成两派。一方就是主降派,它是以张昭为代表的文臣集团。而另一方就是主战派,它是以周瑜鲁肃等人为代表。两派长时间争论不休,终于在周瑜鲁肃等人的极力劝说之下,东吴的最高统治者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坚决抵抗,至此之后取得了赤壁大胜,从此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也因为此战在东吴集团的地位变得牢不可破。

三、为何曹操写信劝孙权杀张昭。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効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若怜子布,愿言俱存,亦能倾心去恨,顺君之情,更与从事,取其后善。但禽刘备,亦足为効。开设二者,审处一焉。""

从这段史料不难发现,曹操在写给孙权的信中,首先提到的就是要除掉张照,然后才是刘备,为什么曹操会如此看重张昭?虽然张昭在战前极力主张投降曹操,但是随着赤壁大战的胜利,东吴集团已经牢牢的掌握住了江东这一块地盘。而张昭又是两次被托孤的重臣,他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不仅如此,孙权在战后也并没有对张昭进行过度的追究。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曹操是希望挑拨东吴集团君臣内部关系,进而削弱东吴集团的力量。毕竟在三国演义里,孙策曾经对孙权说过一句极其重要的话,那就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笔者认为如果纵观赤壁大战前后的东吴局势,作为一方枭雄的曹操自然也很清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拿下东吴,所以他选择了一种迂回的方式。希望凭借着当时自己还算比较强大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恐吓孙权,希望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杀掉张昭。如果以后再次南下将会减少极大的阻力。但是不得不说的一件事是,孙权毕竟也是一代明主,同时又打赢了赤壁大战,此时东吴君臣齐心。孙权自然也不会傻到废了自己的臂膀。

另外客观的来说,孙策的看人能力确实很强悍。正如她当年所说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所以在面对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张昭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就是投降曹操。如果将张昭和曹操做一个比较,笔者粗浅的认为张昭不过是个将才而曹操是一个帅测两人的差距实在是太过于巨大。他的投降给自己以后的政治生涯埋下隐怨。最后只能隐退山林。各位看官,你又是如何看待张昭在赤壁大战前后的所作所为?

关键词: 赤壁大战 内事不决问张昭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