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世界报资讯】大明有非常强大的火器,为何会败于大清的冷兵器?

时间:2022-07-05 08:29:3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朝的火器清朝的刀?哪有那回事,清朝入关前的火器,无论是质量、数量、人员装备率、炮手专业程度都高于明朝,反倒是明朝在火器方面处于下风,再加上常年不保养,大比率火器处于报废状态,和清朝比确实逊色不少。


(资料图片)

这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自天命八年起,努尔哈赤大力发展火器并达成部队火器高普及率,到皇太极时期又将火器部队扩充,所以清朝的火器水平始终处于上升状态。

另一方面,也是最终要的因素就是大清所有"高科技"火炮、技术全部来源于大明,换句话讲,穷到掉渣的大明最后几口血都吐在了火器采购和人员培养上,可是所有火器、人员,一个不剩的全部投降大清。

所以结论是,大清火器水平高于大明,但并非来源于自力,而是大明的最高精尖团队因为一只破鸡和一条破狗集体投降造成的,这层意义的巨大影响持续到何年呢?大概到康熙二十二年左右,奇怪吧,而且到康熙二十二年可不是截止,而是大规模建制,截止和建制矛盾么?不,提这一年是因为清廷百分之一万对相关资料做出了高程度隐瞒,造成"专业团队"后续发展因为人员资料躲得过于精妙,所以不再容易查询。

隐瞒是有必要的,这其中有脸面问题,也有人员保护问题,三藩之乱结束时间并不算长,对抽八年的双方官兵突然混为一军,怕出事。

一只破鸡在吴桥兵变中发挥的作用

这场兵变对于气息奄奄的大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对于战力本就彪悍的大清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

无论毛文龙是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毛文龙是否有该死的罪过,平心而论袁崇焕都没有权限、没有资格杀掉毛文龙,没有应不应该,也没有什么对错,这件事做了就是死罪,毫无争议且死了也不冤的那种。

如果话没说清,我可以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崇祯帝几次三番告诉袁崇焕不要卖给蒙古人粮食,说过没有?说过。袁崇焕是否卖粮了呢?卖了。封建王朝臣子抗旨该不该死?该死。更何况奥巴等人确实已经称臣于后金,不是市米资盗又是什么呢。

无论如何,毛文龙被斩杀,于是孔有德他们被命运之手一步步地推着走向了清兵大营。

孔有德失去了依估,难免回想以前风光的样子,难怪史书上会讲他"落魄无聊",在其他人看来,他们这种人是不能够再被重用的,为了防止这些人集体闹事,所以朝廷对他们进行分散混编处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就被分到了孙元化账下。

为何孔有德后来不杀孙元化?孙元化对他们非常信任,还授其步兵左营参将,身处背运期的孔有德怎会不感激,上下级关系自然处的融洽。

祖大寿大凌河被围,孙元化派遣孔有德驰援,孔有德抗命不尊,满清的战力他非常清楚,二千人过去基本就是炮灰,但两个月后孙元化再次催促上路,孔有德当时心中就有了怒气,只能开拔溜溜达达的赶往前线。

崇祯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孔有德到达吃鸡点-吴桥,十一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投降,本来再多走两天就能收到消息,直接调转马头可以回去跟孙元化交差了,没想到就这当天晚上,尚未收到消息的驰援官兵们惹下了祸事。

天寒地冻,军需匮乏,有一士兵实在扛不住饿索性偷了一豪门大户的鸡吃,据说还有一条狗,这本算不上太大财产损失,可是事主不干,人家朝中好多"李刚",做官做到正部级而且还是对口的兵部。

孔有德吃罪不起,所以无奈中将士兵一顿臭揍捆起来游街,一下子士兵就炸营了,本来这几个人去大凌河就是送死,天寒地冻没有吃喝,区区一只鸡把士兵打成这样,得,反正也是死,还是寻条活路反了吧,也别鸡犬了,整个庄园全部给你烧了,加上李九成的挑唆,孔有德彻底铁了心叛出。

看出来真是被逼急眼了,驰援祖大寿走到吴桥,孔有德走了一个多月,但是攻城拔寨打回登州仅仅半月有余。

最后还是山东巡抚朱大典率军打跑了孔有德的部队,不多久叛军被围,粮草缺乏无以为继,崇祯六年,实在支撑不住的孔有德乘船夺水路而逃,在大明水师的围追堵截之下,孔有德尽显蟑螂本色,任你鞋底翻飞,我自屹立不倒。

不倒是暂时,再不想办法就太作死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只能是投降皇太极了。

重点来了,孔有德随身来了什么"嫁妆"呢?

战船百艘、战将107、精兵3643、职业水手448、火炮、军器一应俱全。

当时的火炮有的是,但他带的这些火炮都是崇祯卖了棺材板子才凑齐买到手的当时最先进的火炮,没有之一。孔有德人虽不多,但是其中有经过葡萄牙教官手把手教习一年的炮手,纯西式部队。

皇太极能不知道好家伙放自己人手里踏实?为何没有从叛军中剥离这些优势资源呢?炮手很重要,不是上来填炮放出去就得了。

崇祯真是贴心贴肺,可惜皇太极却不会感激他。

不杀战犯康熙何以如此仁慈?

后金、大清势力被废某些朋友所说靠大量的贸易甚至非大明的境外贸易争取到了火器资源,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最主要的渠道还是来着明朝势力,我们看下人员结构就能明白,在天命八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成立了黑营和汉兵组织,火器在军队中迅速普及。

到了皇太极时期更是毫无避讳的将八旗汉军直接称为重兵,掌管重武器的士兵,比如红夷大炮最新款的管理使用,到了崇德七年才规范化称为汉军八旗,现在人解读的汉军八旗并非当时的直译,他的实际意思是在改变的,所以认知有所偏差。

就在三藩之乱平复不久,清廷极力搜寻孔有德、耿精忠旧部,此举并非斩草除根,而是要扩充汉军佐领,把以前的西式部队牢牢抓在手中,虽然距离当初葡师培训已经几十年,但大小战阵不断,技艺一直流传了下来,有的是师父教徒弟,或者说是工作交接,任务达标然后光荣退休,有的则是子承父业,变成高新技术工种,奖金也高,这种人高位不好说,低级军官的职务还是很容易获取的。

最终火器营建立,骨干力量就是孔耿旧部,配以其他汉军建制,为何火器营如此配置人员?这分两方面:

一、对外宣称是建制安置战俘、散编、冗余人员,其实整营全是精英级别的火铳、炮手,否则不会下大力气全军查户口一样的搜寻孔耿旧部,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表现。如果是出于担心的话,那应该让这些人散落各营,慢慢淘汰,而绝不是聚在一起掌握最先进的武器成为更大的隐患。

二、技术需要长期的磨练和实战,不能一蹴而就,水师也是一样,满洲士兵组建不了水师?当然能,但尤其清初时期,水平没法和汉军比,而过几十年后,在皇帝授意下,满洲水兵成为大趋势,但更大的意义在于养闲、养老,算是满洲子弟的福利。

汉军水师教官的工资比满洲普通士兵还低,而且满洲士兵还没战力,因为不愁吃喝的他们,正如全国其他满洲子弟一样,不让从事其他营生,又有厚禄供养,都养退化了,这不是什么贬低,人都是有惰性的,是人这么养都会废,清政府在政策上确实缺乏长远考虑,等到校场上箭脱靶、人堕马的时候,皇帝亲眼看到却也没辙了。

虽然满洲统治者重视火器营的建立,但是也不能忘记他的身份和一向的作派,满洲永远优先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汉军火器营建立不久,满洲火器营闪亮登场,史料上没有过多记载,但无非效仿水师,汉军教官配以满洲学员继续养老,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汉军火器营也就寿归正寝了。

不止水师和火器营,其他部队也大多如此,大量的满洲子弟被推向关键岗位,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朝堂也是如此,满汉隔阂则相应越来越重,直至晚清,大清已经统治二百六十余年,却还在拼命的空降满贵架空汉臣督抚,汉臣们总想贴上来,而你总是把他们推出去,那么你眼中的外人,就真的是外人了。

技术改变战局

多尔衮兵发北京之前,并不知道吴三桂能够投降,也预测不到自己能经由山海关直入腹地,他是在半路上才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如果象某些朋友所说依靠冷兵器的话,连宁远都打不下来的他们,哪儿来的底气攻陷坚固程度更胜一筹的北京城呢?火炮、火炮,还是火炮。

皇太极能掌握强大的火器部队,靠孔有德、耿仲明的投降,这让明清的火器优劣形式大反转,而明朝在资金上也无力再承受西式军队的培养,将此解释为孔有德锦上添花?因为大清骑射本就彪悍,加上先进的火铳、火炮,战力更胜一筹。

其实不是这样,孔有德的叛降对皇太极来说绝对是雪中送炭,没有孔有德的叛降,后续一切战阵都不会打得如此顺利,骑马冲锋怼大炮?人海战术?那得先有人海才行,大清珍惜每一名士兵,因为人口方面、兵源方面他们是呈极大劣势的,而总拿汉军、蒙古军当前军的话,不多久人心就散了,卖命钱总还是要有命去花的。

先进的火器并挽救不了大明,但大清却可以依此如虎添翼,事实证明,政体上的落后和腐败堕落才是国灭的主因,对火器流入大清耿耿于怀?大可不必。晚清也是如此,洋人打开清兵武器库,并不逊色于他们的火器足以装备5万人军团,战力如此低下是哪里出了问题呢?还是统治问题,大明大清都败给了自己,而绝非武器落后。

关键词: 三藩之乱 二十二年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