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天天即时看!孙传庭为何纾解不了“大明劫”?

时间:2022-06-30 09:49: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明朝末年面临着两个战场,一个是与后金较量的辽东战场,一个是镇压起义军的战场。如果说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是辽东战场的英豪,那么孙传庭就是对抗起义军的得力干将,也是镇压起义军的罪魁祸首。他的故事在电影《大明劫》中有所体现,尽管具体情节不完全真实,但孙传庭为朝廷尽忠的形象还是刻画得比较深刻,他殚心竭虑、苦苦挣扎,但终究纾解不了大明的"劫"难,唯有以死报效朝廷。

孙传庭是今天的山西代县人,长得仪表堂堂,一身正气,进士及第后当了永城县令。因为看不惯阉党专权,就辞官回乡。一直到崇祯皇帝继位后,他才重新出来做官。1635年他担任吏部验封郎中(负责文职官员的褒奖选拔),因为才干过人,不久就被越级提拔为顺天府(今北京)府丞(顺天府的二把手)。屁股还没坐热,1636年他就升任了陕西巡抚。之所以能如此火箭蹿升,原因就是起义烽火在陕西等地熊熊燃烧,陕西巡抚无人愿当、无人敢当,孙传庭是毛遂自荐上任的,愿意为朝廷剿灭起义军。

孙传庭是一位可以出将入相的复合型人才,和孙承宗、洪承畴、熊廷弼三人有点类似。他在榆林等地组建了秦军,严加训练后带至西安镇守。当时,陕西、河南一带还有洪承畴、卢象升两人在此带兵围剿起义军。卢象升驻守在河南西部,堵住了起义军东出中原的口子;洪承畴驻扎在陕北,重点对付李自成;而孙传庭则重点围剿闯王高迎祥。高迎祥当时率部退入陕南山区,时间一长,无粮可吃,就决定冒险走子午谷小道进攻西安,给官军来一个突然袭击。没想到孙传庭早已料到,在起义军必经的周至县黑水峪埋伏下重兵,经过四天激战,最终击溃义军,俘获了高迎祥,押送到北京处死。高迎祥是第一代闯王,影响很大,孙成庭一时间声名大噪,威名甚至盖过了三边总督洪承畴。

俘杀高迎祥之后,孙传庭又先后镇压了张妙手、蝎子块、马进忠、圣世王率领的义军,基本平定了关中以南地区。崇祯十一年二月,孙传庭与洪承畴精心谋划,在潼关南原以重兵设伏,围剿继任闯王李自成部,杀得义军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李自成仅带18骑突围而走,逃入商洛山中。正当孙传庭和洪承畴展开大规模搜捕之际,朝廷却令两人火速率部勤王。原来这一年九月,清军(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大金"国号为"大清")对明朝展开了大规模进攻。笔者认为这是皇太极的谋略,一方面让明军跟义军火拼,互相消耗实力;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义军被彻底消灭,使明廷减轻负担。清军攻势迅猛,蓟辽总督吴阿衡、宣大总督卢象升先后战死,清兵逼近京师。在这种情况下,明廷不得不让最杰出的两位将领暂且放下义军不管,全力对付清军进攻。

洪承畴、孙传庭抵达京郊后,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洪承畴入宫觐见皇帝,被任命为蓟辽总督。孙传庭却因为跟兵部尚书杨嗣昌不合,被他使绊,不仅没见到皇帝,还把他率领的陕西军全部留下,用来守卫蓟辽。孙传庭被任命为保定总督,但手下无兵,成了光杆司令。他气不过,就上疏请求面见皇帝,又被杨嗣昌阻挠下来。他一气之下称病告休,又被杨嗣昌奏报皇帝,说他称病乃是推脱之举。崇祯皇帝正为战事不顺烦躁,一听大怒,立即下诏将孙传庭贬为庶民,押入狱中待审。孙传庭在狱中呆了三年,此期间李自成得到了喘息之机,趁河南等地爆发灾荒,转入河南发动民众,拥有了几十万的队伍。熊文灿、杨嗣昌等人多次带兵围剿,都被李自成打得大败。

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形势危急,崇祯无奈再次起用了孙传庭,命他率军驰援开封。没想到李自成突然解围开封,擒杀了三边总督汪乔年,于是朝廷让孙传庭接任三边总督,回到了阔别三年的陕西大地。他抓紧时间休养生息、整训部队。但时不待他,随着起义军再次包围开封,急躁的崇祯皇帝命他出潼关救援开封。孙传庭知道皇命难违,只好先处决了拥兵自重、不听招呼的陕西总兵贺人龙,然后率军悄悄出关,用诱敌之策在柿园大败义军。但由于粮草供应不上,起义军大部队反攻倒算,孙传庭先胜后败,率军一路狂奔回陕西。

孙传庭回到陕西,到处招兵买马、置办武器、存蓄粮草。崇祯也对他寄予厚望,任命其为兵部尚书,总督七省军务,把明朝仅存的精锐之师10多万人全给了他。1643年八月,在崇祯的再三催促下,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誓师,率兵东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此时河南境内连年大旱,粮草稀缺,李自成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主动放弃了陕西潼关至河南郏县的广阔地带,让明军"势如破竹"地一路挺进。由于起义军将领李养纯投降,向明军透漏了消息,导致起义军在郏县战斗中损失惨重,李自成差点被擒。起义军败逃襄城,明军尾随而至,重兵围城,起义军岌岌可危。关键时刻,天降大雨,整整下了7天7夜,道路一片泥泞,明军的运粮车难以驱动,粮草供应出现问题。李自成又趁机派人抄明军后路,切断明军粮道。明军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又没有饭吃,时间一长,军心浮动。孙传庭无奈,只好下令回师迎粮。

明军撤退途中,负责殿后的部队不满自己当替死鬼,乱成一团,纷纷逃跑,导致明军全线溃散,一直到河南汝州一带才收拢住队伍,随即与义军展开大战。起义军设立了五重战阵,明军攻破前三重,却无法攻破第四重的义军精锐之师,明军斗志渐失,起义军乘机反攻,明军全线溃败。起义军倾巢而出,穷追猛打,歼灭明军4万余人,缴获兵器辎重无数,明朝最后一点值钱的家当损失殆尽。汝州之战是决定明朝命运的战略性决战,此战过后,明军已无可用之军来抗衡起义军。孙传庭率残部退还潼关,李自成率军一天一夜狂追400里,并用孙传庭的帅旗骗开潼关城门。双方在城内展开混战,孙传庭当场战死,死后尸骨无存。

李自成继续挥兵关中,攻下西安,改名长安,然后继续扩大战果,将榆林、甘州、肃州、西宁尽数攻下,完全占领了陕西之地。至此,李自成坚守一方、图霸四方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大明王朝也因为潼关失守,彻底丧失了对抗李自成的实力,关中之地的防御体系完全坍塌,朝廷利用孙传庭横扫李自成的美梦彻底覆灭。所以《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分析孙传庭的败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一是部队训练不够,粮草后勤准备不足,只能在朝廷的反复催促下,仓促出关迎战。这主要因为崇祯皇帝缺乏战略眼光,顾忌开封一城之得失,却打乱了孙传庭的整军备战计划。

有些人说孙传庭不应该出潼关,应该据关坚守。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朝廷把精锐部队都给了他,不是让他据关防守长安之地的(唐代都城在长安,需要如此),而是让他出关阻击起义军北上、拱卫京师安全的。所以说,出关是必须的,关键是需要准备得再充分一点。二是孙传庭指挥的部队有陕西兵、河南兵、湖北兵、四川兵,成分比较复杂,各有统属将领,号令不统一,短期内没有形成坚强的合力。三是缺少了一点运气。如果不是清军犯边,皇帝糊涂,把孙传庭调去对付八旗军,李自成很可能被剿灭了;汝州之战前,如果不是天降7天7夜大雨,孙传庭应该可以取得全胜。但历史不能假设,这或许就是他的劫数、就是大明朝的劫数。

关键词: 兵部尚书 被任命为 汝州之战

相关新闻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